黃志聰 梁少映 劉月生 羅海杰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外科 肇慶 526000)
腸套疊為臨床常見類型的疾病,近些年發病率呈持續增高的趨勢,而且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腸梗阻與腸壞死,甚至威脅患兒的生命[1]。本次擇取112例腸套疊患兒展開研究,探討延時再次空氣灌腸復位術在小兒腸套疊治療中的效果與價值,希望能夠為臨床患兒的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收集的112例腸套疊的病例資料來自于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患兒,而且在研究當中依據間隔時間的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56例患兒,女患兒29例,男患兒27例;患兒年齡7個月~6歲,平均(3.46±0.26)歲;間隔時間1~24h。56例實驗組患兒中男28例,女28例;年齡在8個月~6歲,平均為(3.49±0.24)歲;間隔時間≥24h。除間隔時間外,對照組基本資料與實驗組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兩組均行延時再次空氣灌腸復位術,具體方法為:數字胃腸機監控下檢查患兒有無休克、腹膜炎等空氣灌腸禁忌證,幫助不存在禁忌癥的患兒應用灌腸治療前肌肉注射0.5mg/kg鹽酸哌替啶發揮鎮靜效果。18F的Foley導管在直腸中插入后,將氣體注入氣囊15ml完成球囊擴張,以免Foley導管或氣體在肛門泄露。控制初始氣體壓力為8kPa,如有腸套疊癥狀套入腸管則會發現局部軟組織密度影,在充氣結腸遠側有突出顯示,充氣結腸的上端有明顯的杯口征,將氣壓上調到13kPa,最高不可>15kPa。在復位過程中有阻礙時可應用間歇性注氣法,同時對腹部包塊按摩。在腹部團塊全部消失后,可得知腸套疊復位成功,患兒在氣體灌入≥3個回腸時能夠維持良好的入睡狀態。
對比兩組如下指標:(1)總有效率:根據體征、癥狀評估患兒取得的療效,顯著改善為顯效,有所改善為有效,未見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治療滿意度:通過調查問卷了解患兒家屬的滿意情況,總分是100分,很滿意≥95分,70分≤比較滿意<95分,60分≤不滿意<70分,很不滿意<60分,滿意度即比較滿意、很滿意與總例數的占比。

兩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分析 [n(%)]

組別(n=56)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實驗組53.57(30/56)41.07(23/56)5.36(3/56)94.64(53/56)對照組32.14(18/56)39.28(22/56)28.58(16/56)71.42(40/56)χ2///9.1273P///0.0025
與對照組腸套疊患兒相比,實驗組56例患兒家屬治療滿意度更高(P<0.05),組間差異含有統計學價值,見表2。
腸套疊為常見小兒疾病,也是引起腸梗阻的重要原因,該病有80%以上的患兒年齡≤2歲。在回盲部有游離情況,腸蠕動異常,腸功能失調,臨床表現主要為陣發性腹痛、血便、嘔吐與腹部腫塊等[2]。臨床診斷腸套疊患兒主要采取鋇劑或空氣灌腸復位治療,治療過程中的關鍵在于時機的把握,同時也需要可靠的治療措施,以免出現并發癥影響治療效果。
表2 兩組治療滿意度分析 [n(%)]

組別(n=56)很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治療滿意度實驗組75.00(42/56)23.21(13/56)1.79(1/56)0.00(0/56)98.21(55/56)對照組53.57(30/56)17.85(10/56)23.21(13/56)5.36(3/56)71.42(40/56)χ2////13.5926P////0.0002
空氣灌腸在醫院腸套疊診斷和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可代替硫酸鋇灌腸診斷成為更有效的診斷治療方法。有研究指出[3],空氣灌腸與硫酸鋇灌腸對比的優勢在于不需要吸收過量放射線劑量。灌腸時發現腸穿孔很容易將鋇劑溢進腹膜腔產生危害,即使鋇劑灌腸復位非常成功,結腸內鋇劑引起結塊與排便受阻的機率也很高。空氣灌腸操作簡單、價格低廉、X線透照時間短,同時也能夠降低患兒對輻射劑量的吸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腸穿孔,降低腸穿孔致死率。
若存在全身狀況不佳、高熱、休克與精神萎靡不振等空氣灌腸復位禁忌癥,則不能對患兒實施空氣灌腸復位[4]。存在胃腸道穿孔、腹膜炎等癥狀的患兒不能實施空氣灌腸復位。在傳統單次充氣復位中,復位成功率只有70%。醫學科技的逐漸進步,使空氣灌腸復位術在腸套疊治療中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初次復位失敗或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需要在患兒生命體征穩定45~60min后再次復位,必須保證套入腸管完全復位。主要原因是初次空氣灌腸復位可一定程度上緩解套疊腸管的痙攣癥狀,水腫也能消退,延時再次空氣灌腸可通過很低的壓力完成復位,對空氣灌腸成功率的提高極有幫助。有研究報道[5],再次復位能夠提升小兒腸套疊的治療成功率,無休克、腸穿孔、腹膜炎等禁忌癥的腸套疊患兒可在初次復位失敗時實施延時空氣灌腸治療,也能夠提高腸管復位空氣灌腸治療成功率。此外,在救治過程中需要選擇適宜的治療時間,以此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本研究顯示,采取間隔時間1~24h的延時再次空氣灌腸復位術治療的實驗組治療滿意度與總有效率分別為98.21%、94.64%,采取間隔時間≥24h的延時再次空氣灌腸復位術治療的對照組治療滿意度與總有效率分別為71.42%、71.42%,提示間隔時間1~24h為最佳方案。
由此表明,給予腸套疊患兒應用間隔時間1~24h的延時再次空氣灌腸復位術治療,可顯著提高其治療滿意度與總有效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尹記輝.延時再次空氣灌腸復位術治療小兒腸套疊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6,11(32):151~152.
2 楊軍,宋展.小兒急性腸套疊417例臨床特點及診治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7(6):79~80.
3 孫中洋,徐金標.多種輔助方法在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中的聯合應用.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4(157):832~834.
4 龍雪峰,李強輝,陳小勛,等.小兒腸套疊364例臨床分析.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3(62):331~332.
5 周中成,劉海峰,費建國,等.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的分析與探索.嘉興學院學報,2013,6(39):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