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沛然(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重慶 400044)
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提出“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相關規劃要求,并指出城鎮建設要“看的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說明,未來建設的重心就在于如何合理開發有文化價值的古鎮及街區,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實現地區與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第五屆以山地城鎮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為主題的山地城鎮可持續發展專家論壇上也提出深度挖掘山地城鎮文化基因,探討山地文化保護、傳承與輸出。
文化基因在牛津詞典中定義為“通過非遺傳,特別是模仿的方式得到傳遞的文化的基本單位”。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牛津大學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認為文化基因是一個與生物遺傳基因相對應的單詞,是文化傳播或模仿單位[1]。“文化基因”伴隨著社會各界對文化基因的深入研究,許多學者認為文化基因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遺傳密碼,是人類文化傳承和延續所依靠的核心元素。[2]
古鎮在外部傳統空間形態下包含著社會變遷、歷史演進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動因。古鎮的文化價值,不僅在于傳統街巷、古建筑等物質形態的討論,更是一個民族在一種制度下形成的獨特的社會形態、地域特質、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思維方式的深度挖掘。因此研究古鎮的文化基因就是去了解古鎮形成的多方面原因,了解文化是如何影響到古鎮的空間格局。
重慶的“山”“江”的生態地貌特色,造就了以山水為主的和諧人聚空間,形成巴古鎮特色。渝東南酉陽土家人與苗家人建造吊腳樓遵循“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的風水理念,善于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從不占用耕地,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建設思想。為了聯系街巷與水路交通,依山而上的爬山街,垂直等高線或與等高線斜交而上,通過狹窄的街巷或建筑架空的過街樓與主要街巷取得聯系,這是沿江山地街巷空間的一大特色。
小青瓦、穿斗構架、竹編白灰夾壁墻,是巴渝古鎮建筑的普遍性材料特征。明清特色的空斗磚砌封火山墻,既體現了巴楚和移民文化的交融,又展示了特有的歷史文化特征。古鎮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態,是依附垂直陡峭崖壁形成的吊腳樓。建筑依附崖壁,因勢利導層層往下跌落,構成二層甚至多層往下跌落的空間形態。
寨堡文化形成了路孔鎮和淶灘古鎮獨具特色的防御型寨堡。“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外來文化與當地原著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豐富的移民文化和鄉土文化。

表1 重慶古鎮不同公共建筑的原著及移民背景
抗戰期間,除了跟隨中央政府西遷的政府機關外,還有大量的工礦企業、學術機構以及文人名士也遷入重慶。白沙古鎮保留了豐富集中的抗戰遺址,如國民政府審計部、國立中央圖書館等,抗戰文化對古鎮的整體空間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重慶在明清時期實現了鹽的生產,于是形成了以鹽業為主的古鎮,如寧廠古鎮。后由于運鹽,途徑各處水道和陸道設立了碼頭和驛站,促進了一大批物流型古鎮的形成,如石柱西沱古鎮,和急流陡崖中形成獨特的“搬灘”、“背負”、“纖夫”文化的龔灘古鎮。
重慶古鎮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至今還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例如端午賽龍舟、春節千米長宴、年豬節祭祖、放河燈、禹王宮廟會等獨特地域傳統民俗。渝東南地區是苗族土家族多民族聚居地,形成了比較特別的風俗活動,如擺手舞、秀山花燈、儺戲、陽戲燈表演等少數民族風俗活動,這些民間活動形成了古鎮獨特的活動空間,一種虛的空間本身卻包含了古鎮居民記憶的場所,也成為居民精神世界里的古鎮空間表達。
土司制度引發了土家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變化,改變渝東南土家族社會發展的總體面貌。渝東南土司制度始于宋代,明朝將元朝的土司制度發展成一套完整的統治制度,直到清初“改土歸流”,渝東南才結束了長達四百年的土司統治。土司因其消失而更顯神秘,如今龔灘的冉家院子也成了游客經常駐足觀看和影視作品取攝像點的地方,不僅如此,這個建筑也成為了龔灘古鎮最重要的節點和記憶點。所以說,土司文化也是這一方土地上難以令人忘記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基因。
重慶古鎮的文化基因有五大類,分別為山水基因、建筑基因、歷史基因、人文基因和民族基因,具體基因構成如圖1。

圖1 重慶古鎮的文化基因
古鎮在水質凈化和駁岸處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水系的原生性,對濕地生物種群產生了破壞。因此建議在駁岸處理上不要過度人工、生硬的處理,多些自然的親水處理。
龍潭古鎮位于兩山的峽谷中,其中一座山上有一處山地工廠,廢氣影響了古鎮的環境風貌,這樣的情況需對工廠進行環境評估,對周邊用地性質進行摸底評價,控制一些不利于古鎮保護的因素。
古鎮功能性退化,例如松溉古鎮是因“市”而興的古鎮,隨著新的“趕集”場的出現,曾經的上碼頭街、臨江街和老菜市逐漸衰落,人的消失是古鎮衰落最大的因素。
文化基因的功能性植入就是在原有文化基因載體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功能。例如松溉古鎮的羅家祠堂,在原有歷史建筑上賦予移民文化講解等功能;或者在淶灘鎮的物質基因載體城墻上,加入軍事等歷史題材的宣傳,拍攝影視劇。
文化基因的類型植入是指向同一空間載體植入不同類型的文化基因。在古鎮的保護規劃中,應利用文化基因的共生性使多種文化基因于同一載體內實現融合。例如龔灘古鎮,將土司文化與土家族婚禮習俗結合,載入到土司后人的冉家院子中,形成一種獨特的體驗式文化旅游方式。
重慶古鎮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歷史建筑形態和空間格局,為影視拍攝、文化宣傳提供了素材。塘河古鎮就曾拍攝過很多影視作品,并且邀請了當地居民來客串角色。古鎮可以進行主題紀錄片的拍攝,專題采訪的錄制和文化專欄的撰寫等多種方式,通過電影、電視、文化雜志等多種媒介推廣古鎮的歷史文化,打造和樹立重慶古鎮的文化品牌,讓更多的游客了解和認識重慶古鎮的歷史文化。
在龍潭古鎮,經過古鎮專家介紹,新修建的建筑風火墻的形態特征是古代冥器的樣式,新舊差異還比較明顯,這是在進行風貌統一時沒有理解本土建筑內涵,照貓畫虎的結果。
在古鎮保護與開發中,應提取有藝術價值和歷史特征的建筑構件,借鑒使用類型學的轉譯,提煉出這些建筑構件的文化元素,再運用于古鎮街巷公共環境和建筑的建設和保護開發中,可以使古鎮的建筑基因在新的環境中得到延續。
以龍潭古鎮為例,該古鎮的傳統民居建筑的平面組合方式與其他重慶古鎮有著明顯的而不同,這些民居建筑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建筑藝術保存價值。延續龍潭古鎮的建筑基因是龍潭古鎮保護與開發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為了更好地延續龍潭古鎮的建筑基因,可以適當開發商業特色,以游帶商,引進資金,促進傳統民居的修繕和保護,同時也通過經營展、商、住、餐飲、傳統作坊等形式來吸引游客和外資,關注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傳承。
古鎮的文保單位大多處于古鎮內部,少數文保處在偏遠的區域,交通便利度較差,得不到保護修繕,他們都在漸漸衰落。例如萬靈古鎮的柳乃夫故居、趙家磚房子、趙家花房子都處于橋西以北的村落中,還有中山古鎮的龍塘古莊園等。這些建筑有的無人居住,有的已成危房,有的被堆砌雜物,有的被拆除加建。而這些散落在古鎮外的建筑群體、莊園卻是古鎮某一歷史時期的重要人物的居住地,建筑手法、雕工紋樣等等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那里原本是為了遠離俗塵,而現在卻因為地域原因無法融入古鎮的旅游發展和保護圈,普遍衰敗,非常可惜。
古鎮老齡化嚴重,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面臨著無法傳承的難題。民間手工藝人由于年邁,或者由于傳統工藝不能很好的獲取經濟收益而被迫從事其他行業,年輕人更多的是融入到城市經濟活動中,造成傳統手工技藝的不斷消逝和傳統技藝后繼乏人的尷尬境遇。
可以通過有特色的文化事項打造古鎮的文化功能,將社會和文化活動融入古鎮的保護開發實踐中。保護古鎮的傳統手工藝和民俗活動,可以通過增強游客體驗、再現生活場景的方式。例如酉陽的龍潭古鎮,可以通過重現“鴨子龍”、“春節接老龍”等民俗活動和節日慶典,重現“社飯”、“汽汽糕”、“土制辣茶”等消失的飲食,將生活氣息融入古鎮的街巷、廣場和建筑中,在物質空間中再現歷史文化氛圍使古鎮顯得更加鮮活動人。
游客會被一些老字號,金字招牌、手工作坊吸引,將這些活躍于歷史的商業空間進行復興式的發展,可以盡可能地恢復古鎮原來的商業氛圍,從而恢復古鎮的生活場景。
古鎮政府應積極扶持文化相關的特色產業鏈,給予文化傳承者相應的補貼,讓傳統可以代代相傳。
建議政府增加古鎮保護管理部門,設立古鎮保護專項資金。在訪談中,有些居民不理解政府的古鎮建設時序,有少數的人認為政府資金不透明,古鎮保護落實不到自家的房屋,而這種情況大多是鎮政府沒有設立專門分管古鎮保護的部門,在城建辦、文化部和旅游公司的博弈中,政府用有限的資金投入到了道路、基礎建設和環境整治,當前正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對于居民的訴求無法滿足,因為資金不落實,也無法承諾相應的項目啟動時間,同時,前期建設可能還需要繼續投入資金,因此只能在古鎮保護的時序上進行拖延。
多方權責明確,分工維護。需在保護規劃編制中確立責任,政府、居民、維護方等多方權責明確,各自負責,理清關系,確定底線,避免出現損害社會和諧和放任不管的事件,將古鎮保護分權納入立法,走合法途徑。
在居民調研訪談中,很多居民對當地政府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是出于公眾參與度太低所致,政府沒有與居民進行有效的溝通,保護政策不公開透明,居民往往是在工程實施開始才部分了解政府意圖。
這種相似情況也體現在政府對于古鎮保護的時序不能滿足大多數居民,例如石柱西沱古鎮,采訪中了解到,老云梯街某文保建筑的住戶反映其房屋有部分損壞垮塌,嚴重影響了行人的安全,內部房梁柱子也有蟲蛀跡象,比較危險。但是政府當前的工作重點在老云梯街下半段的古鎮風貌修復,包括了多個歷史建筑的原貌原材料修復重建和立面翻新改造等項目,且并未出臺老云梯街建筑保護設計方案,房屋被凍結,也不能進行任何修建、加固。一邊是需要保護的正在衰落,另一邊是已經衰落的正在重建,古鎮的人居環境和古鎮的風貌形象,哪個優先?
這需要一種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和政府的多項目協調能力,公眾參與可以保證公開公正,過程透明,而且居民會因為能夠準確得知關乎自身利益的舉措將被實施,也會對政府產生信任。
對于古鎮保護的宣傳力度不夠,對居民的文化教育不夠也會造成居民沒有古鎮保護和發展的總體認識和長遠眼光,只看到自身的變化,因此要增加古鎮居民的保護宣傳教育力度。
在對古鎮游客的訪談中,很集中的話題是古鎮關門太早,沒有游玩性、沒有購買吸引力,古鎮居民也表示居住的場所變成景點,沒有商業頭腦和經驗,不懂如何去利用政府打造古鎮的這個契機。
在經營方面,可以借鑒長三角的優秀案例,商業業態上應注重本土特色,避免變成景點購物,古鎮趨同,沒有自己的特色;改變以往的經營模式,從被動式轉變為主動式,注重文化消費,挖掘古鎮的歷史、民俗、飲食等文化,對居民進行培訓,幫助他們了解和發揚本土的特色,依靠傳統文化來獲取經濟收入。同時,延長開店時間、增加體驗式購物、增加傳統節日互動、創辦各種文化節、創新商品種類等,都可以增強游客的游玩感受,促進多次消費。
本人通過對重慶古鎮文化基因的梳理,嘗試從山水、歷史、建筑、人文四個方面對重慶多個古鎮當前急需解決的文化基因傳承困境做出總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文化基因傳承與發展的策略:山水基因的維護、歷史基因的載入、建筑基因的重現和人文基因的鏈接。也從政策、社會參與和運營方面對古鎮的管理進行了一點思考。重慶古鎮有著豐富而優秀的的文化基因,只有不斷地復制、植入這些基因,才能將重慶古鎮的特色保留傳承下去。古鎮最本真的文化價值,才是其最重要的經濟價值!
注釋:
[美]波拉克.解讀基因:來自DNA的信息[M].楊玉玲,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張宗明.論中醫文化基因的結構與功能的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31 (12) :52 一 57
參考文獻:
[1]趙傳海.論文化基因及其社會功能[J],河南社會科學 ,2008(2)
[2][美]波拉克.解讀基因:來自DNA的信息[M].楊玉玲,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3]畢明巖,鄉村文化基因傳承路徑研究:以江南地區村莊為例[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1.
[4]馮天甲,文化基因解析在第五大道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中的研究與應用[D],天津:天津大學,2010.
[5]劉璇,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青島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