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藍 李正(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6)
說起獨立設計師這一概念,簡單來理解就是設計師為自己的品牌做創意總監并且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并且基本以人員規模較小的工作室的形式進行,設計的自由度往往更高。
從以往實踐中看,創意總監通常都會遇到在平衡商業性這個問題上的困境。品牌規模成長到一定程度,就會面臨一個如何在繼續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的同時并且堅守個人設計理念的挑戰。隨著業績的增長就意味著消費受眾群體的擴大,這就需要更加寬泛地走入公眾視野去考慮顧客的著裝品位與習慣。現實來看,在一些明星設計師的華麗光圈背后,他們都必須清楚地明白服從商業規律的重要性。典型的品牌就包括MICHALE KORS,TORY BURCH, COMME DES GARCONS的PLAY系列等。但依舊有不少設計師陷入這種掙扎,本質上看就在于對設計的膚淺理解,以及設計師對自己角色理解的差異,而非單純的是一位藝術家。
然而,獨立設計師品牌要是想要獲得成功可以面臨兩種選擇,一類是在堅守個人風格的前提下追求商業上的可持續發展,只面向自己的受眾群體。比如亞歷山大·麥昆。另一類則是邀請投資人介入,但專業資本在進入品牌后就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將利益最大化,此時設計師就必將在設計理念的自我堅守與資本化之間搖擺不定。所以,無論什么時候,設計師都應該明確界定好自己未來的方向,就如無用品牌創始人兼創意總監,馬可女士所說的,希望能堅持做有感而發的設計,而不是為了“Deadline”趕期,如果當設計只作為商業運作的流程而不再是一種信仰和堅持時,就會徹底喪失了樂趣。一旦清晰了自己的目標,設計師應當做的就是堅守。
若以上述概念來定義獨立設計師,中國80年代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設計師,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已經漸漸消失匿跡,另一些則已經發展成為上億規模的產業,如早期北京的馬羚,上海的葉紅,廣東的劉洋。不過這批最早的創業先鋒中的大多數的商業成果都如浮云般短暫,原因也是極簡單又復雜——生不逢時。[1]受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順應商業自然規律,其發展邏輯也幾乎是先立足國內,并且設計師本人也幾乎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主要還是欠缺對商業體系的理解,卻忽略了一個品牌的成功需要的是營銷、傳媒、零售等專業團隊的支持鏈。
反觀時代的發展,首先海外的設計師市場本身更為成熟,并且也有著更好的買手店平臺等商業考量,現今一些一線買手店也更愿意尋找這些具有相同價值觀的新起之秀進行合作,國際市場以買手店(SPECIALTYSTORES)為主流的成熟分銷體系,使得現在一些設計師也不難可以在創業之際便立足于一個國際舞臺。除此之外,登陸海外時裝周也是一個可以常項選擇,比如拿Pitti Unmo(佛羅倫薩男裝周)來說,無論是從展會本身,還是與Pitti各個層面的互動,都有很多東西值得觀察與學習,并且已經有些許獨立本土設計師把握到了游戲規則,并順勢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因此,中國時裝創業者們想要打入國際市場,Pitti不失為一個理想的落腳點。[2]
在此之前,我們本土的獨立設計師并沒有因為“中國”身份而獲得海內外媒體不同尋常的關注,但我們現在也需要合理地去看待這種身份認同,歸根結底來說是要把媒體關注轉化為有效的購買行為為實質性問題。
長久以來,我們的許多本土設計師總是本能地去展現一種“民族性”,龍鳳、旗袍、華服、燈籠等符號式元素以及儒學等中華傳統價值觀成為服裝的主要表現元素,所以漸漸地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去考慮什么是“中國時裝”。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指出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習性”——這種習性形成于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對于我國的第一代設計師來說,成長于一個絕對的集體主義時代,有時候,我們的“民族情懷”并不是一種選擇。
但如今最新一代的中國青年設計師已經逐漸褪去一些標簽化的民族式審美,拿掉那些有標志性的局部和細節,把明顯東方的特征變得不明顯,藏起來。混合更多的不同元素。再比如本土年輕的獨立設計師品牌SANKUANZ,就已經跳脫出傳統的中國式審美,他的這種“玩著做”的態度與設計風格,便是最新的“中國時尚”。
無用品牌創始人兼創意總監馬可女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曾表示,怎樣通過設計去體現中國精神或怎樣表達中國元素,這都屬于結果而不是出發點,這也是她在做設計時最不去想的一件事。真正的出發點應該是作者的內心,作為一個中國人在這片土地成長至今,只要做發自內心的設計,根本不用擔心做出的東西不中國。
所以,即便如今中國時裝設計師已經踴躍出現在國際時裝T臺上,從被“欣賞”到“被消費”,中國設計師的國際化進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這個世界上,什么都容易改變,“觀念”卻是最難改變的。
連卡佛首席品牌官Joanna Gunn就對年輕設計師做出過這樣的建議,設計師需要明確創立品牌的初衷、品牌的未來發展方向以及目標客戶群體,始終保持清晰的愿景十分重要,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不斷拓展產品、發展品牌的同時堅持理念不迷失自我。并且學習和借鑒行業內的最佳案例,例如從品牌營銷到交貨周期,甚至是如何在信息迅速更迭的時代與消費者保持良好的互動。最主要的是,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一些偉大的設計師有著與生俱來的才華,但其他的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訓練(包括教育與行業經驗)及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每個人通向成功的道路都不盡相同。將與生俱來的才華轉化為現實或集結眾人之力創立一個品牌并構思出偉大設計理念都是可能的,都可以成就一名優秀的設計師。[3]
參考文獻:
[1]冷蕓.中國獨立服裝設計師的前生、今世與未來[J].2015
[2]Tianwei Zhang.從自我革新到創意商業平衡[J].BOF時裝商業評論.2018.1.
[3]Queennie Yang.年輕設計師如何成功?[J].BOF時裝商業評論.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