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宇(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本文以兩宋時期為背景,描述工筆花鳥畫在兩宋時期的發展狀況。以五代時期黃筌代表的“富貴”風格與徐熙為代表的“野逸”風格對北宋初期的工筆花鳥畫,有著極大的影響。郭若虛曾在《圖畫見聞志》中提到:“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徐熙和黃筌,他們兩人分別創立了“野逸”和“富貴”的不同風格,并形成了“落墨為格”和“以色為重”的藝術語言。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以后,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等高度繁榮的時代。早在五代時期西蜀和南唐就已經開始設立了專門從事于繪畫的機構——畫院。沿襲五代時期的“畫院”,北宋初期對于“畫院”的繼承與發展成立了——翰林圖畫院。“翰林圖畫院”的成立與發展促進了花鳥畫在院體畫中的主要地位。為方便書寫本文將“翰林圖畫院”簡稱為“翰林畫院”。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尤愛文藝,擴大了“翰林畫院”的規模,吸納繪畫人才,西蜀與南唐兩地的畫院中的畫家也進入其中。
“徐黃異體”指五代時期西蜀畫家黃筌與南唐畫家徐熙二人。隨著花鳥畫的發展,技法與精細度的熟練。形成了以黃筌、徐熙為代表的兩種繪畫風格。
1.以徐熙為代表的工筆花鳥畫,落筆較重,略施丹粉之色,便骨氣過人,生意盎然。有
“江南花鳥,始于徐家”與“下筆成珍,揮毫可范”之美稱。
2.以黃筌為代表的花鳥畫,給人的普遍印象是一種富貴之風,后人稱“黃家富貴”。這種富貴之風有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是從作品的題材方面。黃筌在宮廷之中耳濡目染,所以多畫珍禽瑞鳥,奇花怪石。繪畫作品滿足了宮廷內帝王、貴族的好奇與熱衷于富貴的心理需要。第二是作品在造型與設色方面。黃筌精通于工筆的畫法,繪畫的線條以均勻、纖細等為首要,不僅造型準確,而且注重顏色的暈染,描繪出的形象惟妙惟肖,刻畫出所畫之物的內在生命力。
西蜀黃筌為代表的“黃家富貴”,與南唐徐熙為代表的“徐熙野逸”。對于宋代工筆花鳥畫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酷愛繪畫并且十分重視,擴建畫院、建立繪畫的學堂、收藏與鑒定宮廷的藏畫,曾主持編著《宣和畫譜》一書,北宋末期畫院體系日益完備,“畫學”也被列入于科舉考試當中,畫家可以通過考試而進入宮廷謀取職位。受此影響花鳥畫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
宋徽宗在花鳥畫中十分重視“格法”,宣和年間的畫家韓若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到:“人之無學,謂之無格;無格者,謂之無前人之格法也。”這便是——格法。學習古人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使得工筆花鳥畫家再思維方式上的學習內容首先便是學習古法。宋徽宗效仿于薛稷,自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書寫風格,宋徽宗所創的“瘦金體”的文字樣式。宋徽宗作為一個有著書法與繪畫才華的藝術家,把書法與繪畫進行結合相容,為工筆花鳥畫開創了以詩、書、畫為一體的新局面。
宋徽宗為宋代工筆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工筆花鳥追求的精細與富麗中無不體現著宋徽宗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院體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形式。宋代翰林畫院與之后宮廷畫家精工的繪畫方式。也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也指非宮廷畫家但效仿南宋畫院的繪畫風格。為了迎合宮廷貴族與君王的需要,多以花鳥、山水、魚蟲、宮廷生活為題材。繪畫作品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精細。
南宋時期,宮廷內的工筆花鳥畫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繪畫作品的風格在布局上開始擺脫北宋時期嚴格對寫實的要求,開始注意繪畫對象的空間關系,追求表現的生動,運用細筆畫羽毛,運用粗筆畫樹石,粗與細相互結合,剛柔并進,加強了繪畫作品的畫面層次感,運用不同的筆法與墨色,以表現畫面的層次關系。
由精巧富麗向野逸,由絢爛趨于平淡。成為南宋工筆花鳥畫的重要特點。
南宋前期的工筆花鳥畫文對北宋時期的花鳥畫的模式與觀念進行了繼承,常常以不忽視對象的形與神為基礎上進行對于意的抒發,用寫實的手法描繪著寄托著文人情懷的竹梅。發展至后期,題材執著于梅、蘭、竹、菊而不盡人意。于是,一些花鳥畫家及與他們的追隨者便則借鑒人物畫中的白描,發展成為了一種手法精細但飽腹情誼的繪畫樣式——白描花卉。
南宋時期的工筆花鳥畫,是一種承繼了北宋水墨竹梅的傳統,運用較寫實的畫法,描繪對象以達到情感的抒發。
總得來說,本文從徐黃異體、宋徽宗、院體畫、白描花卉的角度對工筆花鳥畫的發展進行闡述,從內因來說,兩宋時期的工筆花鳥畫家們一方面向前人們學習與繼承,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斷的發展新的表現方式,尋求精神依托的新的對象,注重繪畫的個性,提高了繪畫審美意味。從外因來說,在兩宋時期的政治支持下,多種文化的相互借鑒與交融,對于工筆花鳥畫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兩宋時期的工筆花鳥畫為中國乃至世界留都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