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林(重慶華夏人文藝術研究院,重慶 404100)
社會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視覺文化在悄然之間已經來到了人們的身邊。“視覺性”并不是單純的指出事物自身的形象或者可見性,而是將一切使能看或者能被看到的可能性為條件所包含的整體。因此視覺性是無處不在的,它存在于人們的實際生活生產當中,在潛移默化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并不斷構建生命的內在精神,引導著人們邁向未來。
這是一個視覺狂歡的時代,藝術和科技在這個時代都得以飛速發展,各種新型圖像制造、產品廣告的宣傳設計、錄像及播放影響裝置、影視視頻的剪輯合成等,都是通過藝術與科技相結合所表現出來的。尤其是數字時代的到來,也引導著藝術的表現形式進入了全新的時代[1]。
數字藝術是通過數字技術將藝術展現出來的手段,主要包括計算機圖像合成技術、交互技術、視頻的后期制作等,將藝術包裝成為數字電影、數字電視等形式。
近幾年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帶動著藝術獲得了階段性的提升,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勢頭過于猛烈,甚至達到了取代藝術的階段。在數字藝術中,數字技術的不可缺少的,沒有數字技術就沒有數字藝術,藝術必須完全依托于技術的成果才得以實現,技術的生產在藝術表現中變得尤為重要[2]。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崇拜是理所當然的,是合理的,但是,應該引起注意的是,當這種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演變成用科學技術支配藝術的時候,當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將精力集中到技術的實現而不是藝術的表現的時候,就有了藝術被技術所打壓的危險。這并不是一種特例的現象,而是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了一種常態。
傳統藝術表現形式雖然仍舊擁有極大的呼聲,但是在現代的藝術地位中確實極為尷尬的,呼聲雖高,但人們并沒有真心實意地去尊重它、享受它,而是忽略和嫌棄,更多地只是將傳統藝術當作是裝飾,而真正注重傳統藝術內在表現形式的則寥寥無幾。現代視覺文化主要還是凸出對藝術元素的應用。而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的結合僅僅依靠這簡單的結合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注意傳統藝術的內涵與韻味。這也是當前傳統藝術和逐漸發展的現代科技之間的矛盾點。現代藝術創新應著力于煥發傳統藝術的魅力,讓傳統藝術逐漸向現代藝術進行轉型、靠攏,同時又保證傳統藝術的內涵不會丟失。
現代視覺文化平臺主要由新媒體構成,新媒體的出現使視覺文化煥發出一片嶄新的景象,也代表著藝術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因此,在對新媒體的考量方面并不能僅僅關注技術,而是如何呈現視覺文化匯總的內涵。當今的新媒體主要被娛樂、大眾所占據主導地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導致功利性的增強。而這種功利性帶動了科學技術的更新,但同時也給人的藝術審美觀念帶來了轉變,傳統藝術形式變得逐漸無法讓人所接受。
傳統藝術的內涵和底蘊是人文生態理念所產生的,但是在現在卻出現兩者之間有所疏遠的情況,這是人類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偏頗。因此需要從根本上修正人文生態理念。在人文生態理念的構建中,傳統藝術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藝術是千年的沉淀,是濃縮之后的凈化,是人文生態的根源[3]。但是傳統文化并沒有有效地在新媒體平臺上大展身手,而是逐漸被快餐文化、更加簡單易懂的內容所取代,其內涵也有所下降。必須從源頭保證,有效保證傳統文化的輸出,這是擺脫現有困境的重要方法。
藝術批評精神能有效保障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之間和諧共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藝術本身的評判,伴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期更新,藝術對技術依賴的加深,這種對藝術的評判精神正在被逐漸削弱。藝術評判精神的保持能讓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之間時刻保持著和諧的狀態,就像是在天平兩端的砝碼,要時刻保持著二者之間的平衡。
近年來視覺素養教育開始在國外受到重視,而在國內的學校當中,對于視覺素養教育卻基本為零,沒有人認識或者研究視覺素養,而在這視覺文化充斥的今天,缺少視覺素養這盞明燈,人們很容易迷失在傳統與科技當中而渾然不覺。視覺素養應該得到重視,讓人們不會迷失在紛繁的科學技術或者粗俗的文化之中,而是去細細品味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和諧共存的魅力。
數字藝術產業需要對傳統藝術進行有效地結合才能夠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數字藝術不僅僅比的是技術本身,還有比拼創造力,而創造的源頭是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基礎的。無論是數字媒體的傳播、市場的運營,傳統藝術都無時不刻的存在著,都能在不同層次被運用。
結語:數字技術成為主流的今天,數字藝術的發展趨勢的不可阻擋的,如何讓數字藝術呈現良性發展,需要將其與傳統藝術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帶動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能保證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的有效結合會在數字藝術帶來一個美好的每天。
參考文獻:
[1]王艷華.視覺文化的“視覺性”概念及其藝術史溯源.[J]求是學刊.2017,(05):127-134.
[2]畢紅梅,吳明濤.視覺文化境遇中社會思潮的傳播及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56-60.
[3]趙麗.視覺文化學習共同體研究成果及發展路徑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6(06):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