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繆男奇(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自杜尚的《泉》以后,藝術開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傳統藝術,二是現成品藝術。而恰恰是小便池作為藝術是可能的,于是引發追問,還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任何東西都能成為藝術品,沒有了傳統“勞動技術”的藝術理念,沒有了作為藝術的“基點”,那么藝術的邊界在哪里?并且,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藝術的,那么為何還要以某一種方法做藝術呢?
這個小便池與傳統帶有藝術之名的無數事物毫無共通之處,除了一點,即它跟它們一樣,也叫藝術;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將它從任何通常的小便器、從非藝術中區別開來,除了一點,即它有一個名稱:藝術。但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這一個小便器被冠以藝術之名,所以它與藝術必定有“共性”的東西,才能與傳統藝術有了聯系、與廣大現成品小便器有了區別。同理,圖釘、罐頭、國旗等尋常物可以成為藝術,但不是每一顆圖釘、每一只罐頭、每一面國旗都可以成為藝術,而這恰恰就涉及了兩件看似一模一樣的東西,為何一件能成為藝術品,另外一件只能是尋常物。
那么,這個“共性”的東西還能是傳統的“美”嗎?是感官上無利害的享受和愉悅嗎?或者說,能以“美”來界定[藝術與非藝術]嗎?就《泉》來說,我們可以欣賞它光潔的表面、悅目的橢圓,但僅僅像靜觀一尊大理石的美神像那么來靜觀一個小便器,要么是可笑的,要么是不誠實的,我們在《泉》中欣賞到的美,在其他的小便器中同樣能獲得,這些屬于工業瓷的屬性不能將它與其他尋常的小便器相區別開來。
因此,藝術品可能是美的,因為它含有多重屬性,但“美”絕不是最主要的、最必須的,在起審美反映之前,必然預先假定了其為藝術品;換言之,得知了其為藝術品,才意味著它有了某種可凝神靜觀的屬性,從而在心理上將之與未經變形的尋常小便器相區別。
從這個層面來說,傳統的審美觀念就不再適應于今天的藝術,這也是為何丹托會提出“藝術終結論”的原因。藝術的終結并非藝術的死亡,而是傳統藝術觀念對“美”的認知的死亡,現成品造成了藝術與“美”的分離,藝術不再屬于“美”的領域。藝術品不再根據審美的內在要求而創作,有關藝術的知識不再是將其作為有內在結構的物品,對藝術的欣賞也不再以觀察形式特征達到目的。于是,以審美的自律、和純粹“為藝術”規范的話語模式為主的藝術史敘事,也在小便池藝術出現后被終結了,因為不管藝術史是什么,它都假定了其實體的連續性,其概念的不變性,其基礎的永恒性,以及邊界的統一性。
既然藝術不再屬于“美”的自足領域,那么它的價值在哪里?我們該如何定義它呢?
從杜尚的小便池來說,它有相當強烈的文化特征,完全不能使它本身不受影響:女性不能使用它這一事實,使得它高度性別化,從而顯示傲慢的排他性,以及它本身是與隱秘和骯臟聯系在一起的物品。杜尚的《泉》成為了一種文化的最富有意義的符號,在這種文化中,否定、抗拒、辯證矛盾、反體制斗爭、意識形態的結構,以及文本的實驗,都賦予了這種現成品藝術以新的意義。
因此,小便池提出的作為藝術品的問題才有了意義,雖然任何一個人都能以他所選擇的物品提出這個問題,但提出問題的時間使得小便池有了歷史延展性。它如此之多地利用了藝術理論,但它所表現的理論是它所反對的,而去理解它所包含的理論,則是欣賞它的前提。
所以,這個小便器永遠作為一個“丑聞”而存在,比任何前衛藝術更加激烈的證明了“為藝術而藝術”的真正尊嚴,在于反藝術,在于有關藝術的藝術之絕對的自我指涉。藝術應該是一種哲學化、觀念化的關于其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的藝術,我們有關藝術的知識是其作為文化產品的與生活有關的表達,因此,對藝術品的欣賞就是領悟其關于文化的內在生活的指涉與表達,這種表達強烈的涉及到了特定的時間、地點、與文化現象。
因此,盡管現成品藝術與傳統藝術區別很大,它們仍舊有共通之處:它是關于某物的,并且表達了它的意義。這種“共性”的東西適用于過去,適用于現在,也適用于世界各地的藝術。
丹托爭辯了一種永恒而不受地域限制的藝術精髓,其狀態作為一種被體現的意義永遠召喚著闡釋。因此,與以往為藝術下定義的嘗試不同,藝術哲學的目的不在于提出一個邏輯判斷(是與不是),而是為了解釋當前的藝術實踐,賦予藝術以藝術的地位。
闡釋具有構成的力量,客體不是作品,直到它被構成為一件作品??梢哉f,世界上本沒有藝術品,是一種闡釋將某個東西構建為了藝術品。其道理在于,對于那些包含藝術品在內的大類事物來說,它們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們是什么樣子,依賴于我們把它們解釋成什么樣子。
因此,在知道作品會被如何闡釋之前,是難于知道欣賞什么的,因為我們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永遠基于已有的經驗背景,在某種意義上,知識的邊界就是欣賞的邊界,因此,也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對每一件藝術作品進行欣賞,理解這一藝術何以為藝術。
而通過閱讀闡釋,我們就可以能看到以往看不到的東西。一個公認的可以對藝術作品進行闡釋的人,必定是“具備一定知識、腳踏實地的人”,他的解讀能博得大家的喝彩,只因他雖然用了遠離主題屬性和特征的方式來闡釋,卻依然揭示了作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美)阿瑟·丹托著/陳岸瑛譯.尋常物的嬗變——一種關于藝術的哲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美)阿瑟·丹托著/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3](美)阿瑟·丹托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