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擎宇(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11)
歷史發展至今,中國花鳥畫作為中國畫不可或缺的一種體系,藝術表現力一直都是具有獨特性的。特別是花鳥畫的色彩表現。“隨類賦彩”和“以色貌色”是中國畫色彩的基本原則。
從古至今,中國花鳥畫經歷了輝煌也度過了被遺忘的時光,但不論哪個時期的花鳥畫色彩都遵循著中國畫色彩的基本原則。當今時代,由于全球化進程,人們接觸到越來越多不同的文化,審美觀念不斷的變化,因此花鳥畫也在不斷的完善創新。近現代以來,很多花鳥畫大師已經開始注重裝飾性色彩的運用。在現如今更加開放的藝術環境中,花鳥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中國花鳥畫是歷史的傳承,作為一個發展體系,風格和表現形式都在不斷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了幾千年歷史的洗滌和積淀。遠古時期,當時的人就已經運用陶器上的色彩來體現審美觀,或表達情感。發展到了漢代,色彩繪畫的領域更加寬闊,強調觀念性的色彩表達形式,這一特點可以從漢代墓室壁畫來考究,畫面色彩表達非常強烈。宋元時期是花鳥畫發展的巔峰時期,花鳥畫作品從風格和色彩上都帶有鮮明的裝飾美感。畫家已經開始從色彩形式開始創新嘗試。到了近代,畫家在色彩語言的表現形式方面已經開創了一種新的繪畫語言,從而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情感,花鳥畫色彩帶有極其強烈的裝飾性。當前時代,世界各個國家文化的影響讓畫家更多的關注當下文化語境中花鳥畫的藝術創新,更加注重設色技法。
近現代的畫家在進行花鳥畫創新形式中明顯可以看到西方藝術語言的身影。在借鑒和吸收了西方藝術文化元素的基礎上使得花鳥畫的創新空間拓寬很多。例如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林風眠等都曾國外留學,在吸收了國外藝術形式語言和表達風格之后將其運用在花鳥畫作品中,使得作品加入西方色彩繪畫技巧之后色彩情感表達更加濃烈。花鳥畫藝術大師通過自己對國外藝術作品的研究和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花鳥畫裝飾色彩的創新。
中國的“唐風文化”深深的影響到了日本的繪畫藝術,自此之后日本繪畫界一直致力于追求藝術色彩的裝飾美感,研究出沒骨著色法則,促進了繪畫語言的發展。日本的色彩表現形式推動了中國當代花鳥畫的發展和變革,推動了我國花鳥畫藝術家開始轉向重彩畫的表現形式的研究。
中國傳統花鳥畫注重的畫面帶來的情趣意味,更加注重色彩語言的自然抽象感悟,強調畫面的精神表達。而裝飾色彩屬于“人造色彩”,主觀性大于客觀性,更加注重色彩表達搭配語言和形式給人的視覺感受。畫面中更加強調色彩的對比性和人主觀感受表達。可以說是色彩的第二次主觀表達。
以往傳統循規蹈矩的中國花鳥畫創作早已不能滿足人們新時期的審美需求,而且對畫家們獨特情感表達有很多限制。而裝飾性色彩的巧妙運用大大增加了花鳥畫的趣味,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滿足了人們審美需求。
21世紀的花鳥畫畫家在進行創作時,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都帶有一定程度上的裝飾性色彩。當代的花鳥畫作品是在傳統花鳥畫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現代畫色彩創作而成,靈活性和可操作性非常強。吸收融合了構成主義理論和用色技巧加強了畫面的形式構成感。傳統花鳥畫色彩具有一定的裝飾性,注重線條的組織和造型的設計以及色塊的填充,當代花鳥畫在吸收傳統手法的基礎上又融合了色彩構成和平面構成的點線面手法,相比于傳統花鳥畫更加注重作品的裝飾趣味,同時讓畫家的主觀情感表現的更加細膩自然。
“意足不求顏色似”這一觀點是在經過大量的實踐基礎上得來的。中國畫家在進行作品創作時并不執著于表現物的固有色,更加注重整體顏色的搭配,用整體效果來營造畫面氛圍。傳統的花鳥畫色彩搭配相對單一,追求的是統一中的變化,往往是整體布局用一個色系,在整體里點綴一些對比色塊,這樣雖然有了意境,但是導致整體色彩表現性減弱,視覺沖擊力較小,欣賞時容易讓人感到枯燥。
當代花鳥畫藝術家在這一審美原則的基礎上更加追求色彩統一中的豐富度,強調色彩給欣賞者帶來的感受,利用不同的顏色對比、互補等,再加入自己都主觀情感意識來表現畫面。這種對比中尋求統一的手法讓色彩的表達更加微妙,畫面表現更加的立體生動,表現型非常強烈。
新時代的發展帶來了花鳥畫更深層次的變化,在融貫古今,繼承傳統,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促進花鳥畫畫家觀念的創新,同時也是促進花鳥畫表現形式的改革。這種理念風格已經不僅僅只是“隨類賦彩”可以表達出的,需要運用各種色彩材料和新的表現手法來演繹詮釋花鳥畫的裝飾性色彩和裝飾美感。
參考文獻:
[1]劉海燕.論裝飾色彩[J].文教資料,2011(5).
[2]孫驥.論裝飾性意趣在中國畫中的表現[J].裝飾,2005(11).
[3]曾素艷.工筆花鳥畫色彩藝術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