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泳伶(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提到形式主義,自然就會聯想到“有意味的形式”。柏拉圖提出“形式美”這一概念,認為藝術的美的本質在于它的形與色。羅杰·弗萊提出之后,克萊夫·貝爾發揚光大,之后就成為形式主義的代表詞匯。那么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中如是說到:“在各個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 人的形式,我視之為有意味的形式。”線條、色彩、明暗、節奏、韻律等都是組成藝術作品重要的形式要素。
形式主義者強調美的本質來是來源于形式的,他們不會或比較少的關注到作品的內容及其深層含義,而是把藝術作品的創作特點、表現技法和風格流派等作為了關注的焦點,以來強調作品形式的重要性。羅杰弗萊與克萊夫貝爾雖同作為同一時代的形式主義者,但是所持觀點也是有些許不同之處的。羅杰弗萊雖然在早期思想中過分重視形式,但是在他后期的理論他逐漸擺脫這種教條的思想,開始辯證的看待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而貝爾似乎是極端的走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絕對的把內容與形式分割開來。貝爾在這方面,主張的是完全脫離開現實生活背景的,純形式的藝術,把藝術作品的形式獨立出來。弗萊,也十分認同一這一觀點。但是他并不完全認同貝爾極端的形式主義觀。然而他們真正的關注到的應該是藝術作品本身的一種表達,應該是無關現實的,因此把形式主義美學區別于以強調模仿或逼真再現的自然主義美學觀。推動了形式主義美學觀到達一個新的高度,使其更加完善成熟的發展。
羅杰·弗萊認為藝術作品是通過這些形式要素向人們傳達情感與思想的,藝術家們通過什么形式來表現自己的作品完全取決于他訴諸情感的模式。正如羅杰·弗萊在他關于后印象主義的演講中所提到的:“藝術家怎么畫完全取決于藝術家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的的差別。后印象派源自印象派,后印象派畫家們學習了印象派性質及特征,取決于藝術家會采納何種程度的自然主義。”
羅杰·弗萊之所以對藝術作品本身、對具體的創作有所言說,是因為他所有藝術批評的基礎都是對作品的直接經驗。弗萊認為不管是自己還是讀者,在欣賞作品之前,都應將自己置身于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狀態。這里所說的外界干擾并不是指生活環境中的噪音、光線等,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因素。比如那些從歷史與文化中所得到的知識,社會加諸于我們身上的政治與道德因素,以及對繪畫與自然相似度的聯想等等,都需要拋諸腦后。只有這樣才會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對作品產生最直接的觀賞體驗,不為世俗所困擾,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好畫應該是什么樣子,更不會因為藝術的創新與形式的改變而覺得憤怒與苦惱。
沈語冰先生也這樣總結過:“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表達人性中最為深沉、最為普遍的情感,因此它在人的感官(視覺)的基礎上必定還會訴諸人的知性(或理解力),從而趨向于某種程度的設計或賦形。”這段話精確地表達出了弗萊美學思想的核心成分,也說明了形式主義的根源。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不斷追求精確地再現現實,并以此為評判藝術優劣的準則,藝術家們在技法上精益求精而忽略了藝術真正應當表達的東西,而大眾在欣賞藝術時也只在意這幅畫的技法如何、畫得像不像。這種再現現實一直持續到后印象派的出現。后印象派繪畫開創了繪畫的新局面,為現代藝術的產生起到了引導作用。后印象派不再局限于光影與明暗,不再被比例與形體所束縛,而是開始嘗試用純粹的色彩與線條的造型去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這正是羅杰·弗萊形式主義理論的最好體現——通過色彩與線條去傳達情感,表達思想。
當然,我也非常贊同弗萊先生的這一觀點,藝術是一套約定俗成的符號,它之所以是藝術恰恰因為他背離了自然,否則要真與自然一般,要藝術做什么?我看到塞尚《靜物蘋果籃子》中的物象從不同視角向一個中心匯集;。塞尚將它們高度地簡化,并以深色線條勾出輪廓,使其看起來顯得明晰而堅實。為實現畫面有秩序的布局,他有意地歪曲畫中的透視關系,他也不在意物象的遠近不同而產生的視覺上的虛實差別,而將畫中物象在清晰度上,處理在同一個平面。這樣既強化了物象的實在性,又可以加強平面上構成的意味。塞尚通過畫中的圖象,在畫上組成了兩道交叉的對角線——其中一條起于左上方的葉子,并通過果盤上部、畫中央的那堆蘋果,直到右下方的小刀和桌布邊結束;另一道雖色彩偏暗,卻也清楚可辨:從右上方的葉子開始,經玻璃杯、中央蘋果堆,一直延伸到左下方的桌角。這兩道斜線在畫的中央交叉,構成了畫面穩固的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