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鳴(聊城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什么是圓?在藝術舞臺調度中,“圓”仍然作為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出現,說明它形式內涵中另一個重要內容——“無限”。圓由無數個點構成,弧線環繞,首尾相連。“圓是所有幾何圖形中唯一沒有遭到線條分割的圖形,而且圓上的每個點都完全一樣;圓無頭無尾,在許多神秘說中都成為最重要、最普遍的符號。此外,它可以由小變大,有大變小,通過面積的擴張與收縮,象征力量的傳遞。因此,這一簡單又樸素的形狀,最為重要的內涵體現在: 象征某種事物的整體、全部和廣大,進而可以無限延伸。
“圓”以弧線構成,具有柔和、流暢、均勻、延綿不絕的美感;伴隨節奏和力度,可呈現或緊張激烈,或輕松平和的情緒狀態。《荷花舞》的開場以綿延不絕運動線進場,經過一個優美的弧線,慢慢形成一個簇擁的圓形花團。平和又流暢的調度傳遞出自然祥和的美態。現代舞《雷和雨》,六位主人公在圓形調度中進行身體敘事,循環往復、時而收縮、時而擴張加速了情感的緊促和不安。當所有人背向圓心,極度向內壓縮的運動,暗示出看不見的黑暗正是這個社會對人性壓抑的桎梏。舞劇《洛神賦》,曹植與黨羽被包圍的險境用三層圓形調度構建: “第一層: 圓周是士兵,圓心是曹植和黨羽。圓周的士兵全部下趴不動,圓心的曹植和黨羽在圓心之中舞蹈;第二層:圓周是黨羽,圓心是曹植。黨羽以圓周的形式掩護曹植逃亡,曹植以圓心的形式被黨羽圍繞;第三層:已經是圓心中心的圓心的曹植自己,再以更小的圓周而不斷繞圓。”層層渲染的最終目的——既營造被逼險境下主要人物驚慌的心理狀態,又交代出不同人物身份之間關系。由此,“圓”形調度作為一種純形式符號,在可顯現的、生動的、直觀的外在形象下,濃縮抽象出強烈的的情感。這正是調度作為語言手段傳遞情感的體現, 更是意象化特征的重要內容之一。
舞蹈編導通過形式設計,經過理性分析,由內容傳遞出自己對社會存在的思考。舞蹈是藝術,是感性層面,一旦由情感上升到意識,必將涉及理性層面。
舞臺上,自西向東為順時針旋轉,此時圓形調度象征為愉悅和光明; 相反,逆時針旋轉象征為黑暗與死亡。王玫的現代舞劇《雷和雨》中的圓形調度是以逆時針方向旋轉,正是對命運之手操縱下的恐懼與無奈的隱喻。同樣,圓形符號的隱喻性可以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再產生出豐富、新穎的變化: 彝族舞蹈《阿嫫惹妞》中有一個圓形環舞調度寓意深長:當環舞壓縮時,象征孩子在母親溫暖的子宮里孕育;當環舞擴張時,又是給與孩子獨立成長的渴望;時而分與合,又再表達對孩子始終不離不棄的呵護。圓形調度通過動靜、速度、力度共同織起意識的隱語之網,成功實現圓形調度在發揮作品“意象性”方面的作用。
舞蹈區別于其它藝術的本質在于它是以動作為本體,在流動中塑造動態意象。“圓”這一簡單又豐富的形狀,包蘊豐富的思考與啟示 :一方面,它首尾相連,流暢簡潔,對調度設計提出要求。“圓”的意象性為舞蹈作品在文化、審美以及個性化建設三個方面提供思考。首先,“圓”作為形式符號,它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如今的作品創作不能只觀照形式美感的設計,還應將注意力放在“它能以何種象征符號體系來表現。這種文化符號的功能超脫了視覺的形象和感性的層面,表達之上進行精神啟迪。
其次,“圓”作為形式符號,它要區別于不同形狀的形式內涵,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顯現美。舞蹈調度的設計與圖畫相關,是布局、章法和經營位置的藝術。傳統美學認為,舞蹈調度設計應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規律: 整齊統一、平衡對稱、調和對比、多樣統一。“圓”因本身具有穩定性,在視覺美感上理應注重與其它圖形并存時的狀態,保證統一與平衡; “無限”又能制造更多的創造力——在速度、方向、力度上賦予層此性變化,力求實現“有限的無限”。
最后,“圓”作為一種形式符號,它要結合舞蹈作品內容實現個性化表達。任何藝術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凝聚作者主觀的意識觀念,是個人風格化的結果。“圓”滿足一般審美規律之外,因人和作品而異,應有不同的巧妙處理方式。王玫《洛神賦》中“圓形漩渦”調度體現為: “士兵為圓周,曹植和黨羽為圓心,兩方人先是極速奔跑,其奔跑還必須以圓形為基礎而形成漩渦。漩渦不難,但是漩渦之后形成前半圓卻不容易。形成前半圓就需要打破圓形,打破就有頭尾,頭為了進入前半圓,尾為了定型前半圓。王枚的“圓”幾番試圖“打破”,破壞“圓”固有的穩定性、平衡性結構。這是作品語境的要求,更是個性化建設的探索。她認為: “動作的同與不同,不是界定舞蹈調度的標準; 不同動作之中空間品質的優劣 才是界定舞蹈調度的標準。”
舞臺調度的構圖視覺呈現證實了舞臺調度中通過幾何構圖的設計與運用, 能夠使舞蹈作品的舞臺表現呈現出多視角、多層面的發展動向, 從而形成舞蹈畫面和空間上獨特的立體感, 更好地營造、傳達舞蹈作品的情感與意境。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1997.213
[2]馬建塤.圓與哲學[J]人文雜志.1996(1)
[3]尼金斯基.尼金斯基手記[M].北京:華夏出版社。李多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