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新疆大學本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單位環境家庭環境和社交環境等等。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復雜,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再者受傳統思想以及宗教文化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但隨著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的不斷發展深入,以及黨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項優惠幫扶政策,少數民族地區也加快了對外交流,所以說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有開放性與封閉性并存的特點。
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因開放性與封閉性并存的特點決定了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必須緊密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以適當有效的方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既有同全國一致的對黨中央路線方針與政策的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華民族精神等思想認識領域的統一教育,此外還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地方史的學習教育,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宗教發展史與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以及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等,讓民族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對民族宗教等形成正確的認識,牢固樹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思想信念,深刻認識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理論教育法、實踐鍛煉教育法、榜樣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心理咨詢法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與其他地區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當聯系客觀實際,聯系少數民族群眾的思想狀況進行教育,及時關注人民的困難疑惑,幫助各族人民形成科學的理論認識,避免將問題擴大成民族化與宗教化,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采用多疏導、多引導的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兒奮斗。少數民族地區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要注重增進“五個認同”的思想認識,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以改革創新的理念推動少數民族地區與時俱進,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加注重“五個認同”的思想,即認同偉大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少數民族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有較強的民族意識,我們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語言及文字,但如果民族意識過于占據思想主導地位,便會導致國家意識淡薄,當民族意識占據上風時,不利于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因此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必須注重“五個認同”的教育,增強愛國主義的教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培養對國家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少數民族地區在政治方面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干部選拔等方面與內地差別大,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文化背景也是較為多元化,宗教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影響大,因此必須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改革創新,培養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堅持推行雙語教育,促進偏遠地區的對外交流,并通過改革創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地區的經濟發展。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植根于各民族的共同為之奮斗,中國夢的實現更是離不開每個民族的發展進步,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培養各族人民的時代感與責任使命感,激勵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條件。少數民族地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任務要更加注重民族團結與宗教和諧的內容,積極引導各民族共同發展建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奉獻力量,圍繞這一任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五觀”包括馬克思主義國家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以及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加強“五觀”教育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團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的必要途徑,要通過以學校為主要途徑,多種方式宣傳教育“五觀”的內容,讓“五觀”教育內容占據意識形態領域陣地。
經濟發展建設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基礎。少數民族地區應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項優惠幫扶政策,積極尋找適合本地區本民族發展的經濟類型。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基礎,只有經濟建設的發展,并使少數民族地區民生得到保障,才能更好的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他們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家鄉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
民族風俗習慣對推動民族關系發展、聯系各民族感情有著維系和調節作用。馬克思主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民族風俗習慣,主張尊重民族風俗習慣;中國共產黨不僅從理論上對風俗習慣給予尊重,而且還在實踐上對有益的風俗習慣給予物質文化保護與法律規定。只有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發揚和保持他們良好的風俗習慣,維護他們的利益,再將其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起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有效而持久的。同時要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問題,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幫扶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建設,進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為穩固。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建設,培養少數民族的干部隊伍是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制度保障。培養一批思想先進、能力強業務專的少數民族干部,同時國家也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各基層組織建設,要樹立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的思想。各少數民族干部既是理論研究者,同時又是宣傳者、傳播者和實踐者。
總之,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理位置、政治氛圍、風俗文化、宗教思想等影響,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確分析并予以積極引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任務,這對于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國家穩定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3.
[2]王恒來.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與對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
[3]李志敏,艾尼瓦爾,蘭國偉.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的必要性及實施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2).
[4]楊萍.對如何營造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思考[J].普洱學院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