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弘毅(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兩會的勝利召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及了“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不僅是對十九大報告關于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總體要求的貫徹落實,也是將實踐行動付諸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皶r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思想政治建設陣地如何把握,是高校工作人員關注的要義,其答案就蘊藏在學生接受角度。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當堅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三原則,同時要求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結合學生普遍性與特殊性,提高陣地的精細化與科學化相輔相成。教育工作者在守好土、站好崗、把好關,充分掌握教育主動權的前提下,也要從學生接受的角度出發,研究分析陣地參與主體的心理傾向及參與態度,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落實思想政治工作,為他們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現在所處的時代就是一個網絡信息發展的時代,不斷增強新媒體背景的時代性。根據學生對網絡,尤其是公眾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的現象,利用學生組織加強網上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引導宣傳部的同學利用公眾號與同學們溝通,并可以在公眾號上專門開設了輔導員為學生提供匿名咨詢的專門版面,增強網上學生干部與輔導員并肩作戰能力。線上網絡管理需落實,網絡文化需引導,而在管理的同時,可以接觸到學生更多元的思維,服務學生。對此,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接受與參與的取向及特點出發,創新線上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思路,做好陣地建設的“供給側”改革,增強工作時代感和實效性,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新成果;同時,總結提煉育人實踐中體會到的學生普遍而真切的需求,改進一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讓學生真正感受教育的溫暖與積極向上的力量。
好的理論知識講解就好比鹽,但是吃飯只有鹽也不可以,最好的方式是把鹽溶解到各個食物中自然吸收。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從同學們的視角出發,不能只是站在學校的高度,去喊口號,生搬硬套,造成形式上的“高大上”卻與學生之間隔了一道銀河系,要接地氣,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校園之美,從而弘揚積極正能量; 同時,新媒體在發布信息質量上需要相關部門及老師去把關,需要同學們參與其中提供原創、優質、獨特的資源,從被動變為主動,從不想點開變成樂于接受。還應發揮學生干部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他們了解廣大學生希望在新媒體平臺上看到的內容,把握大學生需要在新媒體平臺上獲得的信息;對于受眾感興趣的素材,需要下功夫,以學校的視角進行挖掘和提煉,怎樣在陣地的建設上注入學生所需的內容同時又加入意識形態的“食糧”。
學生交流時推出特色模式,說適合他們話語體系的詞,讓他們感覺到親切,讓他們不自覺為自己“打call”。高校課程改革給了我們政治輔導員不少啟示。課程改革是將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專業課,讓同學們原本不感興趣的枯燥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不僅是換了一種形式,將知識背后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輸送給了學生。把我國的民族精神傳承給了下一代,其意義非凡。“誰說大學生不關心政治?”了解學生所想,激發出學生的鉆研動力,輔以新的教學手段,學生自然會參與到課堂中來。
學生具有自我發展的目標需求。學生在自我期待中努力奮斗,同時背負著家人與社會的厚望,榮譽、就業作為學業的一種“證明”,不可避免地成為學生最為關心和在意的一種社會問題。筆者在與學生的面對面交流中發現,求學期間,不少學生會出于榮譽導向、職業導向、生涯發展的需求選擇(甚至剛剛開始選擇)群體活動,并期望在活動中獲得人生規劃、職業技能、就業意識的啟發和鍛煉,增強未來競爭力。所以,要增強學生對思想文化陣地的認同感,必須提高陣地影響的實效性,讓他們在思想政治的促進作用下找到未來奮斗方向,從而引導他們自覺把國家前途命運同解決學習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結合起來。例如,針對經常缺勤,但是用“佛系青年”為借口的學生,引導他先制定一個小目標,每堂課都不能缺勤。告訴他:“佛系”作為心態是可以的,但是作為人生態度就值得推敲。畢竟選擇是逃避不了的,青年人的人生態度應當積極向上。
如果說一個國家是一棟大廈,那么教育就是它非常重要的一根支柱。高校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高校的思想陣地又該如何捍衛?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建設就好比難以攻克的堡壘,這個堡壘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僅是服務教育、愛護學生的實質,更是遵循規律、改善工作的要旨。在陣地建設中,應當結合學生“接受”與“不接受”的動因,從而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戰略基點和現實抓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新華網,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