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蕊
【摘要】《新課程改革實施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以“幼兒體驗、探究在先,教師推動、提升在后”的實施策略,在幼兒園掀起了新的課程改革熱潮,老師們把這種教育理念逐漸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活動當中,那么隨之而來的“提高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擺在了我們每位教師的面前,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我有一些己見。
【關鍵詞】綱要 求知欲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32-02
新課程以“幼兒體驗、探究在先,教師推動、提升在后”的實施策略,在幼兒園掀起了新的課程改革熱潮,老師們把這種教育理念逐漸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活動當中,主題區域性教學手段慢慢被老師們接受與撐握。隨著主題區域活動開展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也擺在了我們每位教師的面前,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我想是否可以從以下幾個面著手:
一、提高教師對幼兒游戲教學的正確理解
首先,作為現代幼兒教師,必須有正確的游戲觀,教師對游戲的態度直接決定著游戲教學的成效,教師要認知到游戲對于幼兒成長的重要性,要認識到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兒從事游戲活動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體現,都是違背幼兒成長規律的。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要尊重、理解和愛戴孩子,要盡可能滿足幼兒的各種需要,對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出現的調皮等問題要盡量包容和指正,不要橫加干涉,也不要大動肝火甚至打罵孩子。其次,教師要擺正自身在游戲活動中的地位。幼兒教師應該是一個好的觀察者、引導者,無論教師是旁觀游戲還是親自參與游戲,都要對游戲的各個環節了然于胸,例如游戲中的材料投放是否合適,幼兒活動中是積極參與還是消極對待,游戲時間是不是合適,場地選擇是否合理,這些問題的深刻了解,有助于幫助幼兒教師判斷這次游戲活動適當與否。教師還可以對個別幼兒進行追蹤觀察,了解該幼兒的專注性、忍耐力、意志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個性品質。
二、創設有效的環境
幼兒思維具有形象直觀特點,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直觀、生動、形象的情境創設對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是十分重要的,如數學活動“認識月歷”。月歷對幼兒來說生活中處處可見,但幼兒對月歷內容本身卻并不感興趣,因為月歷上只有枯燥無味的阿拉伯數字和簡單的文字,色彩也無鮮艷可言,因此老師假如直接用生活中的月歷來組織幼兒學習認識,肯定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但如果老師運用多媒體動畫,把它設計成可愛的月歷寶寶,以擬人化的月歷寶寶形象出現讓幼兒找月歷寶寶身上的秘密,一下子就會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月歷上面,沉浸于情境教學之中。這樣的情境創設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既生活化又吸引了幼兒的有意注意,激發起幼兒探究月歷寶寶身上秘密的強烈欲望。
三、提供有效的活動材料
幼兒園教學,以游戲為主要手段,教學材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老師在選用材料時,首先要考慮它所蘊含的、對本次教學活動的價值,即能助于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這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其次,學習操作材料的選擇,還要考慮簡便有效,盡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以一個活動解決一個問題來確定學習材料。
四、有效性的問題與引導
“教師指導的集體活動,要能保證幼兒的積極參與,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每個教學活動,老師都會設置一些問題來讓幼兒回答,使活動深入下去,活動的有效發展又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因為只有效的提問和恰到好處的引導,才能使活動有效的開展,達到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每個問題的提出是經過認真思考并做出預測。如大班美術活動:畫魚。有位小朋友只畫了些很小的小魚,比較均勻的分布著,主題不突出。老師說:“請你再把大魚畫上好嗎?”,然后老師就走開了,這位小朋友看了看畫面,沒有畫大魚的空間呀,他不知所措,直到教學活動結束還是原來的畫面。假如老師這樣引導:小魚如果看見媽媽來了它們會怎么樣呢?幼兒可能會說親親媽媽,讓媽媽到身邊來,“那你讓魚媽媽游到身邊來吧”,并示意可以在小魚中間疊畫一條大魚,同時,再引導幼兒怎樣把魚媽媽和小魚區分開(如用粗黑線或顏色來區分),畫面自然就會豐富了。
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但更需要教師關注幼兒、尊重幼兒,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撐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幼兒為主體;活動后教師善于反思,給自己提問題、找問題,一課多研,教學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