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徹底改變以往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這個主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個導演,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把課堂設計好,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去學會學習,熱愛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鼓勵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教學,要同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設置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本文作者談談自己在運用“學講方式”進行教學時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行交流,探討。
【關鍵詞】初中 語文學習 主體 溝通 參與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61-01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徹底改變以往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這個主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把課堂設計好,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熱愛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鼓勵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教學,同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設置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講方式”從形式上徹底打破了以往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完完全全的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以往的課堂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教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是無精打采,提不起興趣。課堂氣氛沉默,學習效果很差。如今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普遍認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擔當起自己的主體地位?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要信任學生,要和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這必將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發思維
創設情境可以給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激發參與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語言和思想感情。
1.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具體生動的情境,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與作者產生共鳴。比如《羚羊木雕》這篇課文,學生如何理解小主人公“我”從萬芳家里出來,那種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后的那種懊悔和無奈?如何感受她這時候對父母的抱怨和對萬芳的想念?如何感受當萬芳追上來的時候的那種手足無措,那種悔不當初,那種如釋重負而又悵然若失?如果教師在這一環節創設了一個幾個學生參與的情景表演,讓大多數同學能夠在沉默的旁觀中觀察、體會,甚至于暗暗地想起自己所曾遇到過的這種類似的“尷尬情景”他們一定會有更深的情感體驗。這其實是一個自我安慰、自我教育的過程,印象和效果會尤其得好。
2.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設置形象化的教學吸引學生,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會知識。
(1)動作模擬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動物的聲音、動作的詞語,到了初中,這種大段的描寫則不是太多見了,但是惟其如此,反而更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不是為了起到特殊的效果,作者會在這里白費筆墨?那么,如果我們著重分析這些詞語,我們將會得到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深意。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引導學生去模仿這些語言和動作,有利于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意思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文表演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排表演,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且能夠培養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學生在自編自演的過程中既能掌握知識,又能體會作者的感情,還能培養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3)情境激發
初中語文教材中大量文質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觀烙印,凝聚著作者鮮明的愛憎,這就為情境教學的進行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如教材中展示了《藤野先生》中的師生情,《一面》中的戰友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無一不在學生心中激起長久的情感的回蕩,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異彩紛呈的情感來誘發學生心中之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引導學生走入作品的藝術境界,融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想盡辦法改變學生消極,無所事事的被動狀態,教師課后要勤快起來,要積極主動的運用各種方法,設計探求知識的最佳境界;課堂上要“懶”起來,要讓學生開動腦筋,發揮想象,積極主動的學習,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的主體。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