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婷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取得矚目成就,在新的階段,要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需要精準扶貧,而這已經提升到我國的國家戰略的高度。產業扶貧精準扶貧戰略實現的一個方式就是要激活產業發展的活力。產業精準扶貧能夠充分發揮地方產業的特色功能,并滿足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求。貴州省江口縣精準扶貧的模式實現了多樣化和創新化,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基于此,本文將結合貴州省江口縣產業扶貧的實際情況分析我國產業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以期能夠為我國其他地區的精準扶貧提供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貴州江口縣
實現人們的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目標,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使命。產業精準扶貧機制特色在于能夠有效激發利益相關各方的積極性,各方主體都能真正參與到扶貧和脫貧活動中。貴州省江口縣是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該縣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形成金融創新扶貧、“互聯網+”電商扶貧、跨地區共同扶貧和農旅產業融合等精準扶貧的模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產業精準扶貧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在經濟領域彰顯源源不斷的產業發展活力,是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的最核心的內容。而貧困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頑固性問題,它嚴重影響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成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國的貧困性社會問題呈現“交錯分散”的特點,這就有必要實施精準扶貧,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貧困性問題。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調研時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014年10月在首個“扶貧日”中習書記再次明確提出要“扶貧精準發力”。而產業的精準扶貧最直接的目標是要脫貧,“精準”是核心。產業精準扶貧要求挖掘地區特色的產業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扶貧政策未持證,使人民自發實現脫貧致富。這個概念既強調了主體積極性,又強調客觀特色產業的挖掘創新,有助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從產業精準扶貧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它具有十分強調產業經濟在扶貧和脫貧工作中的作用,它實際上是一種經濟活動,同時需要注意產業精準扶貧的區域性和復雜性。產業精準扶貧是利用地區產業要素的不同從而利用不同的資源組合來實現脫貧致富,這個過程需要考慮眾多的因素,因此具有復雜性和區域性??傊?,在現階段,實施產業精準扶貧是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有效的路徑。
二、貴州省江口縣的精準扶貧模式
貴州省江口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總面積達到1800余公里。土家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人口占地區人口的50%以上。江口縣以地山丘陵為主,土地資源開發率較小。但是江口縣具有十分明顯的少數名族文化的優勢,旅游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在這種情況下,江口縣打破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利用江口縣的資源,實現產業精準扶貧之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跨地區精準扶貧
江口縣率先打破了地區行政區劃的限制,無論是哪個行政區劃的主體,都可以參與到推行的“企業+扶貧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村級組織+基地”模式之中去。在這種模式下,由各個地區的政府帶頭主導,放手企業引領貧困農戶加入到產業生產之中,村級組織托底負責農戶的加入,從而共建一個產業化的集群和基地,這樣,無論是跨地區還是跨層級,都可以實現利益的共享。這就是跨地區產業精準扶貧的一個大致的框架。
具體來說,在產業工程中,用政府主導的“精扶貸”項目引導貧困村民參與到企業股份紅利之中,從而實現真正的產業扶貧。另一方面,跨地區的產業扶貧離不開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因此,江口縣在全縣范圍內的重點扶貧地區之間修建公路,擴大產業種植基地的面積和范圍,為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的保障。有了這些保障,縣區內的跨地區項目合作就有了完成的基礎,能夠更好地幫助跨地區實現產業的優勢互補,生產要素的積極流動,實現利益共享。
在江口縣的產業跨地區精準扶貧模式中,建立共享產業紅利也是這個模式彰顯作用最主要的原因。龍頭企業對整個縣區的企業實施技術指導,并負責牽線產品的銷售;而村集體需要發揮組織勞動力和土地流轉的重要作用。貧困農戶無本金入股,則可以以扶貧貼息的土地入股,貧困戶不僅能夠獲得企業紅利,即使企業分紅不可觀,貧困戶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貼息。例如,貧困戶每人2畝,每畝7500元貸款入股,政府補助扶貧資金2500元/畝,累積到10000元/畝作為3年的生產管護資金。投產見效后,償還貧困農戶的股金并按照6[∶]3[∶]1(農戶占60%)的比例進行分紅。在這種模式下,江口縣的周屯、魚糧農業園已經獲得初步成功,實現了脫貧致富。
(二)金融創新扶貧
金融是產業精準扶貧的又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項目,江口縣在金融方面而做到了創新的扶貧模式,從而實現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江口縣推行了“公司+金融”的擔保方式,使金融貸款的主體增多,降低了銀行放貸的風險。江口縣政府在國家的幫扶下,注資1億元成立了擔保公司,與銀行達成定向金融扶貧的合作模式,而銀行按照注冊資金為1份,信貸資金10份的比例關系為企業提供高額度的貸款,縣政府貼息,從而為銀行解決了大額放貸的“后顧之憂”。此外,投資公司還可以放貸給有創業一項的群眾,從而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參與到扶貧工作之中來,推動產業的發展。縣政府貼息為貧困農戶提供貸款擔保,讓企業更“愿意”為貧困戶貸款。
其次,實現“基金+貼息”的保障模式,讓農民也沒有貸款的“后顧之憂”。縣政府每年投入固定的財政資金,專門為貧困農戶發展產業提供扶持,“定向扶持”讓農戶可以“放心創業”。
最后,“服務+技術”成為精準扶貧的支撐,讓貸款用得“恰到好處”。江口縣特別強調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讓金融為技術服務開拓更廣闊的道路。
(三)電商扶貧的“互聯網+”模式
江口縣追趕“電商經濟”的大潮,利用“互聯網+”技術,讓農戶也在電商中獲利。江口縣已經建立了一個縣級電商扶貧產業孵化園和鄉鎮電商服務站,還在每個貧困村都建立了至少1個農村淘寶服務站,讓縣內的產業“走出去”,讓電商經濟走入縣內各級地區,以物流產業、產品深加工產業等與貧困戶充分融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江口縣還積極利用國家政策的優勢培育農村電商的主體,推動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的培育,讓“互聯網+”成為產業發展的新通道。目前,江口縣已經形成鄉鎮機電商服務站10余個,農村淘寶服務站50余家,大額線上交易額已經完成。
(四)農旅產業融合助力精準扶貧
江口縣的旅游產業是傳統優勢產業,基于此,該縣打造了全域旅游的示范區,發展鄉村、民族特色旅游,從而實現精準扶貧。
江口縣以現有的旅游資源項目為基礎,大力發展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并結合實際情況規劃特色鄉村的旅游景點,旅游產業的收入十分可觀。目前,江口縣已經打造出3個4A級別、2個3A級別的旅游景觀,旅游業收入不斷創新高。江口縣的旅游產業不僅是產業的精準扶貧,更是為其他產業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江口縣首創“四海+園區+旅游”的產業模式,建立農業果蔬采摘園和特色養殖園等景區,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貧困戶增收明顯?!爸袊良业谝淮濉钡脑粕帷⒄扯闭榷际沁@種產業模式的成果。在這種模式下,群眾積極參與旅游產業創新,帶動旅游經濟,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
截至2017年,貴州省江口縣的農村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93022人減少到21077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44.7%下降到10.1%。隨著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在更多的縣所轄地區的深入推廣,貴州省江口縣經濟可持續發展還將會取得進一步可喜的成績。
結論
精準扶貧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場攻堅戰,需要各個地區結合實際情況,激活經濟發展的活力。產業精準扶貧是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是一脈相承的戰略部署,具有深厚的哲學意蘊。貴州省江口縣在產業精準扶貧的帶動下,積極尋找自身產業優勢,齊心協力,在做好創新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創造的產業精準扶貧的模式擺脫“自然能耗”的怪圈,值得我國更多的貧困地區借鑒。只有這樣,我國人民才能在改革發展的路上越走越遠,才能共享改革的成果,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李春曉.產業扶貧如何精準發力[J].人民論壇,2017(34):72-73.
[2]黃承偉,鄒英,劉杰.產業精準扶貧:實踐困境和深化路徑——兼論產業精準扶貧的印江經驗[J].貴州社會科學,2017(09):125-131.
[3]顧海娥.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及解決路徑——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分析[J].新視野,2017(02):41-46.
[4]陳希勇.山區產業精準扶貧的困境與對策——來自四川省平武縣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6(0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