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術伴隨著人類的生活,充斥在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在它給人類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產生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誕生了很多人反對技術發展的呼喊,這使得人們對于技術是否具有內在價值產生了分歧,即技術是否"中性"。本文就技術之"中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技術;中性;STS
一.前言
在2015年轟動全國的快播案中,針對快播傳播淫穢是否犯罪的問題,快播CEO王欣辯護稱:“快播本身不提供播放資源,資源是快播用戶從其他網站下載的,用戶用快播播放淫穢視頻和快播沒關系,所以快播無罪。”因此在王欣看來,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不能因為技術被人用來下載淫穢視頻就將矛頭對向技術本身。
在王欣的這句話里實質上涉及到兩個哲學問題,第一,技術本身是否“中性”?即技術本身是否具有內在價值?第二,如果技術是中性客觀存在的,技術帶給人類的負面影響的問題其癥結在哪里?即這些負面影響誰該來負責?
二.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顯著:在學術上,人類對科學技術的本質進行哲學反思,同時隨著交叉學科的興起,以及相關學科研究的“外在主義”導向,這些都給科學技術在學術上帶來了負面效應;在社會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環境危機、和平危機,引起了與之相對應的和平運動、環境運動、消費者運動等等,這種負面效應尖銳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的深層矛盾。
科學技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人類在享受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便利和實用功效的同時,也飽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威脅。工業革命在提升國家競爭力,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之前社會所不具有的污染;克隆人、安樂死等技術打破了人類的倫理秩序;報廢的電子產品隨意的拋棄污染了環境……這些問題的產生都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來,面對這種狀況,人們不禁反思,這些問題其根源在哪?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正確的還是不應當出現的?我們要想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究竟應當繼續發展科學技術還是轉而對科學技術有所束縛?
三.“技術中性論”與“技術價值論”
對于技術本身是否“中性”的問題,一直以來有爭議,大體上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流派是“技術中性論”,其認為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或價值中立的,沒有善惡之分,技術價值來自技術的社會應用;另一個流派則是“技術價值論”,其認為技術本身負荷著特定社會中的人的價值,任何技術都內含著或善或惡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判斷。
對于二者觀點孰對孰錯不予置評,不妨先退到人類社會的起源來探究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根本上來說是什么。人類社會最初可追溯的一項技術可能就是鉆木取火了,有了火人類的生活有了本質的變化:火可以保證人類食物的豐富,可以保證人類的取暖,也可以保護人類不被野獸侵襲,有了火人類的生活更加自由。也就是說,科學技術的本意就是服務于人類社會,而且不違反人類之間的倫理關系,正如培根在《新工具》中所說:“凡在思辨中為原因者在動作中則為法則”,科學技術歸根結底是人類的工具,而我們在利用這項工具的時候自始至終都將遵守這一法則。
雖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但這些影響與使用技術的人群有關,而無關于技術本身。核武器的誕生雖然給世界帶來了不穩定因素,但是它加速了二戰的進程,減少了同盟國的傷亡。二戰期間原子彈的“被肯定”和“被認同”和當今朝鮮核問題的“被批判”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核武器本身并不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真正具有內在價值的是手握核武器的國家,它決定了核武器的使用用途,其用途具有內在價值。同理,對于持反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人群來說,他們真正反對的并不是科學技術本身,而是科學技術對于人類危害一面的應用。
因此通過上文的論述,對于科學技術是否具有內在價值,對此本文傾向于“技術中性論”的立場。但這是否又意味著前文所說的“快播案”中的當事人王欣的“反駁”是應當值得肯定的?
四.技術的社會性
馬克思主義明確指出,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孤立的存在。類似于人,技術也有這一特征,技術雖然單獨來看是中立而無內在價值的,但是技術不能脫離社會性而單獨存在——即使那些躺在實驗室里還沒有研發成功或者尚未成熟的實驗性技術,也是為未來在社會中的應用而準備的,因此社會性是技術一個不可分割的特性。
雖然技術不具有內在價值,但技術一旦落實到社會應用中,不同的應用彰顯出現的價值也會有所不同,這也是持“技術價值論”觀點的人認為技術帶有內在價值的主要原因。但在這里,技術的“社會性”這一特點只能被看做是外在特征,而不是內在特性,這與人的“社會性”這一內在性有所區別,有這種區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是作為主體而存在,而技術本質上是工具,只能作為客體,喪失的主體性使其無法將“社會性”內化,而只能隨著人類的使用而表現出“社會性”這一特征。持“技術價值論”觀點的人正是在這一點上混淆而沒有所區別,因此將技術的“社會性”當做了內在的特性,從而認為技術是具有內在價值的。
雖然技術的社會性不是作為主體的內在固有特性,但是技術是被人這一主體使用的,技術脫離了人的使用就不能成為技術。人在使用技術,使其社會性表達出來的時候,應當注重技術的社會性特征,因為技術伴隨著人的使用,展現出來的效果會伴隨著人內在價值的表達,例如在公共場合用槍隨意射殺路人和在戰場上射擊敵人,這樣的兩種情況表達出來的人的主體價值趨向大有區別。因此快播作為一個工具而言雖然“無罪”,但是王欣作為這把“槍”的使用者,沒有讓這個工具表達出真善美的內在價值,反而表達出了傳播淫穢色情的低俗價值,危害社會的倫理秩序,這必然會導致王欣最后收到法律的懲罰。
五.結論
通過上文論述,技術的中立性和客觀社會性使得當今的一切科技負影響看起來合理——科技進步帶來的污染等負面影響不是由科技所帶來的,而是開發科技的科學家,將科技應用于社會實踐之前,未有充分考慮該項科技產品可能帶來的對人類社會的潛在危害所造成。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說:“因為學問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們;這種運用之道乃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是由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
因此歸根結底,當今科技對人類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原因不在于科技,而在于人類自身對于如何應用科技。拒絕發展科技的思路不可取,“先破壞,讓以后更加發達的技術解決破壞”的思路也不可取,如果沒有協調處理技術中性和社會性之間的關系,科學技術只會像潘多拉魔盒一樣,放出來的“魔鬼”讓人類無法應付。
參考文獻:
[1].弗蘭西斯·培根. 新工具[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
[2].弗蘭西斯·培根. 培根論說文集[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3.
[3].高明.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及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J]. 改革與開放, 2009, (9): 150.
[4].劉大椿等.科學技術哲學經典研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吳致遠. 有關技術中性論的三個問題[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3, (6): 116-121.
作者簡介:
陳天楠 男 (19920801) 安徽霍邱人 北京林業大學 碩士在讀
2015級研究生 研究方向:生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