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農業的發展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在實踐與理論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設。對此,本文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分析,并提出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措施
發展生態型農業不僅僅是為了經濟效益,同時也是為了生態系統的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將生態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加強保護農業資源和環境,使農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為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但是現階段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問題,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將這些問題解決掉,才能使生態農業建設得以大力發展,實現可循環經濟,將可持續發展落到實處。
一、現階段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實踐和理論問題
(一)生態環境問題
首先,農業種植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農產品被嚴重污染。有的農藥不易分解深入地下水,造成水污染。同時隨著農藥的長期使用導致農作物病蟲抗藥性增加,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其次,亂砍濫伐現象嚴重,導致水土流失;最后,土地逐漸荒漠化,由于開墾不合理造成土地荒漠化[1]。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是生態農業發展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設生態農業的必經之路。
(二)重視生產過程,忽視了市場調節
受往日小農經濟影響,生態農業在發展的當中常常會過于重視生產過程,側重于構建和優化內部模式結構,卻沒有將農業生產前和生產后的市場需求進行聯系,導致與市場脫節,這樣即使組建的生態農業模式理論很完善,但是生產出的產品也會由于不符合市場需求而被淘汰,從而降低經濟效益。毋庸置疑,這種模式不會長久發展。對此,還應充分考慮市場調節,保證生產效益。
(三)理論輕于實踐
我國的種植產業已經發展了數千年歷史,在這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同區域之間都創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但是,從目前情況看在理論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總結研究,很多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正處于研究階段。比如,生態農業定義的表述、生態農業模式的分類、生態農業結構的優化、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等在理論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制約了生態農業更深層次的發展。
二、實現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
目前,雖然生態農業得以大力宣傳,但是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還具有盲目性。農業部提倡將十大類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應用到生產中,但是一些地區受經濟限制和自然條件限制,這些技術和生態模式無法滿足當地需求。因此,還應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加大對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的研究,包括生態農業模式和配套技術、市場發展趨勢、生態農業整體系統安排、管理方式、社會服務系統、產業化模式以及生態農業創新等[2],這些都是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所需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對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進行創新
正確的理論與先進的技術是建設生態農業的兩個必要條件。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關于生態農業理論和技術的創新,包括原始創新、二次創新以及綜合創新,使其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對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而言,還需注重對生態農業模式的功能和結構、生物多樣性等進行研究,將不同技術進行整合和組合、對不同層次模式進行尺度轉換,從而研究更適合當代農業發展的結構體系。
(三)注重食品健康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食品健康和營養已經成為當代人們關注的焦點,食品正朝著無公害、綠色有機發展,是食品能夠走向國際市場的基礎保證,也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而生態農業是保證食品安全健康的基礎,因此,可將農產品質量終端、全程管理作為切入點,對農產品加強安全認證力度,推進生產健康食品的浪潮,發展市場前景良好以及具有特色性的健康、綠色有機食品,構建農業產品特有的品牌,提升整體農業的經濟效益[3],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產品結構優化調整,實現生態農業轉型。也就是從數量增長需求轉向質量效益的增長需求;從打開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從單一的生產結構轉向生產-生活-生態復合結構;從各戶的小規模生產轉向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
(四)加強宣傳,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農民是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因此還應對農民加強重視度,引導全民參與。相關領導人員還應采取措施加大對生態農業的宣傳、示范、培訓與管理,這樣才能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保障,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穩步進行。另外,還應對關于生態農業建設的法律法規加以完善,從而使生態農業建設“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從目前情況看,我國整體的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相關建設生態環境的領導人員也沒有重視到建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樣便極大的制約了生態環境的發展;缺乏生態農業的宣傳途徑,宣傳方式過于單一,影響力較小;生態農業工程建設水平有限,處于“建了拆、拆了在建”的情況[4],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人力和物力;缺乏相關政策的扶持。對此,還應加強生態農業建設貸款優惠政策、生態農產品市場保護政策、生態農業補償政策等,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當中,促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全面發展生態產業,建設生態鄉村
生態農業發展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個人或局部就能實現的。其需要整體環境改善,與其他產業共同發展。因此,還應加大生態產業建設的推廣力度,與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生態農業等各行業相協調,倡導環保生產,大力生產綠色食品,建設節約型社會,存進循環經濟發展;其次,加強建設生態鄉村,共同發展生態產業;最后,倡導清潔消費,促進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生態環境優化和改善提供保障,推動生態農業建設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朱滿德, 江東坡. 我國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問題的探討[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5):110-112.
[2]黃國勤. 中國南方農業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7, 25(1):13-18.
[3]黃慶革. 淺析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 種子科技, 2017. 35(2):20-20.
[4]楊義敏. 淺析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意義及策略[J]. 農家致富顧問.2015(8):184-185.
作者簡介:
張方和,1994年09月,男,土家族,出生于湖北利川,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