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要:水資源一直是人類自然賴以生存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保障,更是現代各行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之一。而隨著近些年來水資源極為短缺的狀況之下,在農田水利工程中積極的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將擁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節水灌溉技術已經成為了水利建設中的重要課題,而作為水利行業工作者更需要為此構建和明確長效的應用機制,促進我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鑒于此,文章以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農田水利工程中的應用為論題,為此展開相應的探討,希冀能為今后我國農業水利的相關工程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農田水利工程;應用
前言:
據調查顯示,我國已經有近三百個城市面臨缺水困境,可見水資源的匱乏之度,并且時常還伴隨有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問題發生,而在此背景下,農田灌溉所能用的水資源更是少之又少。此外,我國的水資源結構性不均衡也是限制國民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總量也偏低,致使無法滿足農業地區的生產運作需求。因此,高效性的節水便成為了眼下水利工程的主要話題。但當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問題仍然存在弊端,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和有效的管理,還需要在技術層面進行不斷革新和優化,實現規模化節水、標準化管控,保障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1簡述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影響因素
確保在農業領域能夠高效性的利用水資源已經成為了當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標志性方向,然而,資源短缺問題成為了影響農業建設的主要因素。糾其原因,其主要分為硬環境因素與軟環境因素兩大類:第一,所謂硬環境因素,即是指一些在時空范圍內的主要環境層面影響因素,比方自然環境因素、人為因素、經濟因素、基礎設施建設因素等方面。自然環境因素,顧名思義,即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當地區域內的氣候特征、水資源條件、基礎地貌等;人為因素,包括農戶特征對灌溉技術使用時的影響等;經濟因素,即家庭收入水平、勞動力數量、農業發展趨勢等;最后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它可以反映出配套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水平,包括交通、電力等設施等有效保障。第二,軟環境因素主要集中于技術層面、組織層面、社會環境層面與政策制度層面等方面。技術因素集中于技術質量與技術適應性,包括與水利工程相適應的配套設施等;組織因素包括經營組織與集約組織方面的影響因素等;社會環境方面,影響節水灌溉技術的因素是社會化服務的信息渠道與條件,而政策因素則主要體現在水利制度、政府部門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等。
分析以上兩個方面的條件,可以看出當前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需要進行技術性轉變,傳統的粗放經營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對于節水發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規模化、集成化的經營方式才能促使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長效機制的形成。另一方面,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運行和維護工作還需要從技術層面進行個性化設計,無論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高效節水區域還是南疆地區的待普及應用區域,運行和維護工作都嚴重制約了當前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的水平。
2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農田水利工程中的長效應用機制分析
2.1合理規劃節水措施
就當下我國的節水措施分析來看,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采用的是傳統漫灌模式,以溝渠作為主要的灌溉主體。但在這種技術條件下,灌溉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當農作物的實際用水需求量足夠飽和時,產生的水資源浪費情況非常嚴重。在節水灌溉技術層面,我們還應該明確如何在輸水過程中利用良好的節水措施。一方面,管道輸送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灌溉用水通過管道進入農田,減少水資源在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蒸發、浪費等。另外,某些技術條件相對較高的滴灌技術、防滲技術等,也可以在農業灌溉中發揮顯著作用。在服務供給層面,需要構建農業節水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也決定了當前水利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利于促進農業高效節水建設機制的形成。尤其是在某些技術層面的薄弱環節,可以推動技術層面的革新,實現生產統一,朝著集約化生產的方向而發展,也能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2.2創建節水管理體制
農田水利工程的節水灌溉系統運行管理工作需要制度化和規范化,且根據不同類型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與靈活化管理。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應發揮指導作用,參與到農業及灌技術運行管理過程當中,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積極構建各方參與下的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系。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需要協調配合,尤其是水利工程涉及到的農業部門、林業部門等,明確運行管理和推廣建設的具體作用,建立健全節水灌溉技術運行管理體系。例如,農業生產和水利工程服務過程中,可以按照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采取專項支持制度,建立覆蓋農田水利工程和綜合配套體系下的技術集成方案。
2.3根據節水灌溉制度,運用節水技術
為了能夠更好的避免水資源浪費,在制定了節水灌溉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在灌溉過程中必須根據制度中提出的要求,運用節水技術和噴灌技術,并結合農作物的生長期、結果期、拔節期、苗期,澆灌一定劑量的水分,并且充分意識到灌溉過多的水資源,會導致農作物澇死,同時造成水資源浪費較多,致使其他農作物因缺水無法及時提供水分,逐漸枯萎、泛黃,最終導致農作物枯死。因此,明確水資源浪費帶來的損失和后果,進而在灌溉時更加注重落實節水灌溉制度,按照制度內容,在各個時期均勻噴灑水分,發揮節水灌溉技術的作用和優勢,確保大型農田各處都能全面灌溉,從而節約水資源,促進農作物生長,推動農田水利工程長久、穩定發展。
2.4優化節水生產經營方式
節水生產經營方式的應用可以有效集中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等關鍵的工程生產要素,發揮系統建設和資金投入方面的優勢。不同類型的農田水利工程主體優勢存在差異,經營主體間可以相互融合,實行技術交流,并按照不同區域類型的經濟和自然實際發展狀況,建立多元化新型農業建設主體融合經營體制,依托當地特色的農田水利工程產業,推動灌溉技術的長效利用,切實保障農戶的收益。另一方面,國土資源部門也應該與水利部門形成工作協調,將小塊農田整合成大規模區域,采取綜合土地治理方案,改善現有的農田水利工程條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供電、配套水利等設施需完善,為高效節能灌溉技術的長效利用提供基礎性條件,從外部管理的層面實施規范化管控。
2.5建立節水分區指導體系
節水分區指導體系是落實政策制度的強力保障,也是推動節水建設工作的規模化擴張主要途徑,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應該得到充分認識,并以質量為主線,提升灌溉系統的利用價值和利用效率。以我國北疆地區為例,北疆地區地域面積寬廣,農田水利工程與節水建設工作也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創新當前的技術條件,依托優勢的水利建設項目,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具體來看,應突出重點保證運行的高效率,必要時可開展試點建設與推廣工作,保障灌溉系統高效運行。
3結束語:
總之,實施節水灌溉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設對我國的農業進步和發展有著現實意義。為了能夠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保障農田灌溉質量,需要相關工作者全面性的提高水利工程能夠得以高效用,并積極引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這樣才能夠在滿足農田灌溉要求技術上,減少淡水資源的使用率,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錢芳.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農田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8(06).
[2]金鑫.農田水利工程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36).
[3]申連山.農田水利工程中節水灌溉技術的運用[J].民營科技.2018(06).
(作者身份證號碼:6421231980030703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