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
【摘要】“人造環境,環境塑人”,高品位的校園環境是高素質人刁一培養的基石,而中學校園的整體環境包括建筑、外部環境及容納于其中的人的活動,則集中反映了一所中學的歷史沿革、文化延續、科技實力、教學特色、管理機制、地形地貌乃至學術精神,是時代面貌的高度濃縮。如何在滿足新時代需求的同時,塑造頗具特色的校區外部開放空間,則是現有中學校園建設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校園;外部空間;模式;原則
1.中學開放空間的含義與特征
中學外部開放空間是指包括校園的總體的環境布局和具體的環境設施(具體環境設施指室外道路、場地、綠化、小品、水池、雕塑等)。如果說“第一課堂”指常規的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指輔助常規教學的其它方式(如科普活動、興趣小組等),那么,校園內的“開放空間”將作為“第三課堂”,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起到潛移默化、難以估量的作用。
2.中學開放空間體系對中學教育的意義
2.1開放空間是育人的良好途徑
學校是培養教育青少年的場所,校園環境對“教書育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它除應滿足一
般教學活動外,還應對青少年精神面貌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校園環境設計中,除了要從建筑學角度進行構思外,還應從環境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方面進行探討,校園設計既要符合教學的需求,也要便于師生的活動。各教學場所之間便捷的聯系是設計的核心。校舍、運動場、綠地、雕塑等應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校園環境應成為美育的“課堂”。
2.2開放的教學空間是實現中學教學目標的時空保障
如圖1所示:廣義地說可分為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又可分為管理環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中學校園的規劃和設計,實質上,就是教學環境中的環境與空間設計,也是為素質教育創造有利于中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整體環境設計。這樣的環境,可以包括創造多彩的感知環境,豐富的活動環境、良好的群體環境、廣泛的交際環境、生動的科學環境和優美的藝術環境等等。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是要解放教育觀念,并進而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策略、改革教學方法,而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存在系統。
3、對開放空間體系規劃原則的思考
A.整體性原則
在中學校園開放空間設計中,需要尋找一種合乎情理的內在秩序。其反映在視覺形象上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歷史積淀并有機組織的空間場所帶來的建筑景觀的整體性。為此,必須處理好整體與局部,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問題,分清角色是“紅花”還是“綠葉”,求得形體環境與文化層次的同一性。當然,與整體協調的個性特色并不代表雜亂無章,其本身也是整體和諧美中具有較高層次的表達方式。
B.多樣性原則
在中學校園外部開放空間的規劃中,應從整體出發,準確把握建筑外部空間在整體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適當的諸如空間的開合、收放、大小的對比,建筑色彩、風格、體量、材料的差異,以及建筑與環境的相互映襯等方法,塑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豐富多彩的校園環境。
C.可持續性原則
中學校園外部開放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包括:(1)中學教育體系和學校整體規劃的可持續發展;(2)中學校園實體空間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學校校園生態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學校園外部空間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合理安排與使用能源,進行能源的有效配置,綜合運用多種適宜性技術,結合人文的、生態的、經濟的、地區性的觀點,展現建筑藝術的多元化魅力。
4、對校園開放空間設計原則的思考
A.“以人為本”的原則
校園環境生活的主體是學生,環境形態的規劃需著重依據學生的心理及行為方式。根據馬斯洛的人的需要與心理發展的理論,人的需要層次越高就越涉及與他人、社會的關系。中學生對環境的心理需求主要有:社會化的需要與自我確定的需要,反應在對環境的需求為對公共活動空間的向往和對歸屬感的需求。
B.視覺感受原則
中學外部開放空間設計的重點就在于通過設計與規劃,使得中學生和老師們感受到校園外部環境,感受到環境產生的影響。在中學校園中,應從下面三個角度來考慮:1、需 要一定的要要一定的距離;2.要一個良好的視野;3.應提供停留空間。
5、中學生行為空間的優化設計模式
A.“線性環境”的設計
形態上的“線”環境便是功能上的“道路環境”。校園道路的功能主要是解決校園內部各區與各建筑物之間的交通聯系,校園與城市周圍環境的聯系,以及校園消防通道,同時又是重要的景觀構成因素。校園道路以人流為重點,規劃安全、流暢的道路包括洽當的容量估算、合理的線路、良好的轉彎半徑、足夠的照明系統等。
B.“面性環境”的設計
此處所說的“面”環境是指所有室外交往空間,一般包括室外綠地、室外集會、休閑場地等,是現代中學環境中的特色部分。路易斯·康有一段名言:“在一棵樹下,教師不把自己當教師,學生也不把自己當成是學生,這樣的一些人,就許多實際問題平等的進行交談,這才是學校的開端?!边@些話既形象又生動的說明了綠化、植栽對校園來說,不僅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還起到為師生創造平等切磋、親切交談的聚合空間的作用。
6、校園外部開放空間秩序的組織
A.按行為方式組織空間秩序
目前的中學校園,一般分為三大功能區域,即:①教學行政區,②體育運動區③生活服務區,其中以教學行政區的功能最為復雜,空間最為豐富,環境最具可塑性。按照中學生的感知、活動、群體、交際、科學和藝術六大行為特點,教學活動與社會實踐部分;圖書信息部分;體育藝術部分和科學園地部分。各大功能區域之間和各功能部分之間的建筑室外空間和景觀,是通過交通系統進行實體組合和秩序組織的。
B.按照不同交往距離
建立適合中學生交往和合作的人性化場所,對于邊界和距離需進行細致的研究。前文曾經提到,按交往距離的不同,中學校園的交往空間可以分為四類:觀看與聆聽;交談與合作;活動與休閑;聚集與觀賞。對建筑外部開放空間(包含灰空間)的幾種類型及相互勸左關系進行分析處理,要真正的使學生在不同的交往空間都具有“立足點”與“擁有感”。軟性空間”和“軟質界面”的設計是實現中學校園環境與空間“場所化”的具體途徑。
7、校園文化環境的塑造
A.校園文化環境的建立原則
中學校園應具有樸素、自然美的反應中學校園應當體現生機勃勃、活潑向上的氛圍、避
免追求豪華材料、虛假的立面造型。同時,應當充分利用和開發自然環境,以此啟發規劃設計的靈感,創造自然開放的情趣環境。更應發掘校園情結,展示歷史文脈,體現社會文明,以此塑造校園環境的特色,促進中學生對歷史、對情感、對文化的興趣和追求,從而陶冶他了門的情操,樹立積極樂觀的社會態度,和美好純潔的人生觀。
B.校園文化環境的意境表達
中學校園的文化濡染環境是社會文明的鏡子,它的環境和空間理應具有深層的美學內涵一一具有激發中學生情感的整體氛圍。即使是每一個正在從事建筑研究或建筑設計的人,當他們回憶起中學時代的美好片段時,往往不是所謂的建筑空間和立面形式,而恰洽會是一處草坪、一尊雕像、一面碑墻、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校史人物或故事。
結論:
關于中學校園外部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設計到方方面面的問題,相關的多種多樣的設計思想,為翻門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參考。但任何優秀的設計作品和設計實踐,最終將結合本國本地的特定條件,有針對性的做出恰當的解答。
參考文獻:
[1]陳同彬吳東越鄉編著,《中國古代建筑大圖典》,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
[2]彭一剛主編,《建筑空間組合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陳凱峰主編,《建筑文化學》,同濟大學出版社.
[4]常懷生編譯,《建筑環境心理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5]李道增主編,《環境行為學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