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
【摘要】伴隨著城市快速的發展,城市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其中,城市內澇災害、水污染問題等問題尤為突出。基于此,本文闡述了排水設計在海綿城市理念中的應用。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建設;LID措施應用
當前,對于“海綿城市”的發展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盡管概念有所差異,但是其本質基本相當,都是將生態化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當中,通過對城市范圍內分散的自然降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實現水資源的有效開源,如此方能在滿足城市給排水需要的同時,減少對水資源的索取,實現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
1、海綿城市的定義及原則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和設計將城市各要素構建為統一的整體,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以滲、滯、蓄、凈、用、排為主要技術措施,緩釋、慢排及源頭控制為主要設計理念,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建設生態排水設施,實現城市雨水徑流源頭減排、分散蓄滯、緩釋慢排和合理利用,使城市開發建設后的水文特征接近開發前,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減緩或降低自然災害和環境變化的影響,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2、海綿城市建設與傳統城市建設的區別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硬化面積大,降雨時,主要依靠排水管渠、排水泵站等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的情況。
海綿城市建設,首先要扭轉觀念。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利用“綠色”措施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為理念。
建設“海綿城市”并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最大程度的發揮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3、工程實例
國家先后公布兩批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如: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等30個。重點是要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水環境、水生態和內澇問題。
其中萍鄉市西門內澇區綜合整治工程建設規模及工作主要內容為:西門內澇區、核心區、任務區,北以昭萍東路、東以萍水河、南以躍進南路——八一路——西環路、西以萍水河為界,總面積為0.94平方公里,完成建筑小區LID工程、公園廣場LID工程、市政道路管線、末端控制系統(調蓄池和泵站)設計工作。
4、公園與廣場LID工程-萍鄉市人民公園
4.1工程概況
萍鄉市人民公園位于老城區范圍內,廣場路與躍進南路交匯處,用地面積11323㎡,建筑占地面積為419㎡,建筑密度3.7%,根據該公園海綿城市建設方案,生物滯留池面積429㎡,透水鋪裝約2247㎡,旱溪草溝155米。
4.2設計內容、范圍
設計范圍內的室外園林景觀、園林建筑及給排水、景觀照明。
4.3海綿技術設計
該區域內設計的海綿設施有生物滯留池、透水鋪裝、旱溪草溝。
4.3.1生物滯留設施施工要求
(1)植被及種植土層厚度視植物類型而定,草本植物≥600mm,灌木≥900mm,喬木≥1200mm,為增加滲透性能,種植土可摻入20%細砂。種植土必須經細篩過篩且與細砂混合均勻。
(2)蓄水深度200mm-250mm,
4.3.2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要求
(1)道路的寬度和坡度以施工圖中的尺寸標注為準。
(2)透水混凝土面層應設計縱向和橫向接縫,縱向接縫的間距應按路面寬度在3.0m-4.5m范圍內確定,橫向接縫的間距宜為4.0m-6.0m。
4.4海綿設施維護管理注意事項
4.4.1基本要求
(1)公共項目的低影響開發設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園林等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維護監管。其他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該設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負責維護管理。
(2)應建立健全低影響開發設施的維護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和相應的監測手段,并對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加強專業技術培訓。
(3)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的維護管理部門應做好雨季來臨前和雨季期間設施的檢修和維護管理,保障設施正常、安全運行。
(4)低影響開發設施的維護管理部門宜對設施的效果進行監測和評估,確保設施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
4.4.2透水鋪裝
(1)面層出現破損時應及時進行修補或更換;
(2)出現不均勻沉降時應進行局部整修找平;
(3)當滲透能力大幅下降時應采用沖洗、負壓抽吸等方法及時進行清理。
4.4.3維護頻次
(1)生物滯留設施:檢修、植物養護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栽種初期適當增加澆灌次數;不定期的清理植物殘體和其他垃圾。
(2)透水鋪裝:檢修、疏通透水能力2次/年(雨季之前和期中)。
4.4.4風險管理
(1)陡坡坍塌、滑坡災害易發的危險場所,對居住環境以及自然環境造成危害的場所,以及其他有安全隱患場所不應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
(2)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的運行過程中需注意防范以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