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適應國家關于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與管理的規定要求,施工管理者及施工企業應當使用BIM信息化模型技術 ,提升城市綜合管廊施工質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技術水平,確保施工按期順利完成。下文中,筆者將結合個人參與城市綜合管廊施工管理的經驗,總結BIM信息化模型技術的應用策略,分析當前國內城市綜合管廊施工的現狀與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與策略,希望以此篇論文為同行業者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BIM信息化模型技術;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施工管理;安全質量
城市綜合管廊項目工程具有地下施工作業的特點,因此對施工安全與質量的標準要求高,作業施工周期長范圍廣,專業性強,施工成本高難度大,容易與市政管網工程發生干擾沖突,應結合工程具體情況,做好地質勘查和施工條件分析,使用BIM信息化模型技術,實現城市綜合管廊的立體模擬設計,提升施工質量與效率。
1、我國現階段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的情況及不足
1.1建設規范和標準不完善及欠缺
從我國2015版《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中可知,本規范對綜合管廊之中的纜線管廊相關要求及規定涉足較少,對于盾構方式的圓形斷面施工工法沒有明確規定,因此,該版規范在施工工法上還存在欠缺。由于綜合管廊建設規范與標準的不完善和欠缺,使得在建設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致使各參建相關方職責不明確,這在客觀上直接導致綜合管廊在我國建設中短時間內不能快速發展。
1.2特有國情影響
綜合管廊建設發展世界其他各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起步較早,我國國情有別于他國,管理體制與城市規劃等也不同于他國,不可一味照搬國外先進技術與成功案例,再加之我國許多城市對該部分沒有進行科學的規劃,自身傳統管理體制也相對不完善,使得綜合管廊建設在我國發展緩慢。
1.3缺乏投資
任何一項工程都需要資金的投入,雖然我國不斷有綜合管廊建設相關政策出臺,但在資金支持上還有所欠缺。綜合管廊是我國近年來重點推行的新型建設工程,還未大范圍普及,各投資方對其認識還不夠,在投資之前都謹慎考慮自身抗風險能力,但由于缺乏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投資方自然興致不高,這也直接阻礙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在我國的建設發展。
1.4設計、施工難度大
造成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設計、施工難度大的因素除了地質條件的復雜之外,還有管廊本身的因素。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必須在管廊內納入盡可能多的管線,但管廊內部空間有限,所以就需要設計師從多方面充分考慮,既要保證滿足城市的發展需要,也要保障管廊能夠安全運行。施工時,需要對大口徑管線進行吊裝,既要避免管線碰撞造成損壞,也要保證準確地安放到正確的位置。再者,對于部分重力管線,需要設置一定的坡度,對設計者和施工者而言,這都是一種考驗。
2、基于BIM的綜合管廊建設
2.1設計階段應用
2.1.1管線碰撞檢查
綜合管廊內部管線眾多,特別是管線分支口、四通節點等位置,管線穿插頻繁,調整管線標高時經常出現連鎖反應,解決一處沖突的同時可能又產生了新的沖突。管線交叉碰撞檢查是綜合管廊設計的工作重點,通過BIM建模不僅能直觀反映管線的最終狀態,還能通過施工模擬,在空間上、時間上分階段檢查不同管線、不同工序的相互碰撞。通過三維的模型,能直觀的發現隱蔽的矛盾,進一步優化設計。
2.1.2設計協同
綜合管廊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個專業設計人員的緊密配合,其中某一個設計條件的變更,都可能引起該專業及其它多個專業一系列連鎖調整。
BIM技術結合了最新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成果,為設計管理提供了一個協同共享的平臺,各專業設計人員在一個平臺里修改瀏覽。由于平臺的唯一性,可以做到信息的準確、及時,提高了設計效率。
2.1.3可視化匯報和交底
在進行方案匯報或圖紙交底時,與會者往往難以迅速地從平面設計圖紙中理解設計意圖,當我們利用BIM技術,通過綜合3D模型及虛擬漫游,可以直觀形象的反映設計意圖。可以對管廊復雜節點進行任意角度剖切,展示隱蔽區域的空間構造和管線分布;可以采用第三人行走模式,進行工作人員日常巡檢模擬、人員逃生、緊急疏散模擬;以及施工階段的工序模擬。
2.2施工階段應用
2.2.1可視化施工模擬
運用BIM技術進行施工模擬,建立包含時間信息、空間信息、成本控制在內的SD數字模型,直觀反映整個施工過程。對管道和支架的安裝、運輸、時序都可以進行模擬,提前發現施工組織方案中存在的問題,使參建各方能協同作戰,實現了施工精細化管理,全過程可控制、可預測。
2.2.2制定施工計劃
利用項目管理工具軟件(Microsoft Project)編制施工進度計劃時,可以將BIM模型與進度計劃相關聯,模擬整個施工過程,進行動態分析,優化施工進度。
通過給構件增加完成日期參數,可以顯示任意時間段的工程量。與造價結合,還可以統計己完成的工程造價。
2.2.3施工管理可視化
應用BIM信息化模型技術,能夠將城市綜合管廊的數據信息錄入軟件系統,自動生成可視化三維立體模型,便于管理者對工程安全、施工監督、施工質量加強監督。
2.3通過互聯網運行維護,完善BIM信息化模型數據庫
BIM信息化模型技術可以與GIS技術結合使用,其在城市綜合管網中的應用,能夠起到對城市綜合管廊項目的智能化、實時化跟蹤與管理,為有關部門提供動態的、最新的數據信息。借助互聯網運行維護,BIM信息化模型技術能夠將監測結果、檢測信息及時上傳到系統數據庫中存儲、備份, 確保可視、可查、定位、實時地反饋城市綜合管廊施工中的情況與問題,構建三維、動態的數字信息系統,為城市綜合管廊的有序施工提供幫助與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綜合管廊工程項目中BIM信息化模型技術的科學使用,能夠避免和防范施工質量問題,加強對施工環節、施工技術的監督,協調各施工部門之間的關系及利益。作為國家有關部門應繼續制定和完善關于BIM信息化模型技術應用的政策規定,利用精細化、過程化、信息化的技術管理優勢,確保城市綜合管廊施工水平,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白庶,蔡夢娜,鐘雪,曾馳,蘇暢,謝新甜.BIM技術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18,32(02):74-78.
[2]環偉.BIM技術在綜合管廊運行維護階段的應用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8(02):65-67+84.
[3]王威,蔣鳳昌,周桂香,徐華.BIM技術在城市綜合管廊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8,35(05):50-53.
[4]劉博濤.BIM技術在城市綜合管廊建設中的應用探討[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01):56-59.
[5]高峰,王幸來,程雄輝.BIM技術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中的應用[J].江蘇建筑,2017(01):72-76.
作者簡介:
張賀然,男,漢族,遼寧昌圖人,生于1983年2月,2005年畢業于沈陽建筑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本科學歷,現于大連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從事給排水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