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摘 ?要】
語文科目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與引導性,小學作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學生在觀察生活或實踐,分析并得出結論從而完成寫作任務的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情感,見解和評價,這個過程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德育滲透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小學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影響學生的德育教育,并在該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小學作文的學習。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不可割裂兩者的相互促進關系。
【關鍵詞】
小學 ?作文 ?德育滲透 ?方法
小學作文不僅能夠直觀的體現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水平,也能夠直觀的反映學生的心靈,是他們對某一事物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體現了他們對該事物的認知。文如其人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要將作文與做人相統一,即將小學作文教學與培育學生的德育素養相結合。在小學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相互交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道德問題,并及時進行溝通與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于生活習慣,由此可見,德育教育深深的滲透在小學作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容忽視,要努力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探索適合小學生的方法。
一、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通過情感教育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生的情感較為豐富,感情也較為真摯,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也較強,比較容易接受引導,教師要很好的利用這一條件,通過一定的方式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進行情感傾訴,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鼓勵學生的傾訴欲和表達欲,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真情實感進行寫作。對于學生的觀點和看法,教師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過分解讀,要通過寫作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釋放出來。
學生用真情實感寫出來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同時也能夠最強烈的反映他們的心聲。例如在《我有一個夢想》這樣類似的作文命題中,要鼓勵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在寫作中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教師可以向學生普及各種職業的具體工作內容和職責,引導學生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平等職業觀,引導他們尊重社會上不同職業的工作者。教師要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熱愛生活,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收獲啟發。這種將德育滲透于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方法是潛移默化的,同時又是效果顯著的。
二、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通過情境教育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作文教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教材是教學的依托與基礎,如果教師僅僅通過教材死板的進行小學作文的教學,可能無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能引導學生對寫作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更無法收獲作文寫作之外的其他德育教育。因此,教師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善于開拓新思路,用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將情境教育方式引入小學作文課堂,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去感悟,去反省,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對寫作內容產生更深刻的理解,還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道德熏陶與道德升華。
例如在《愛的奉獻》的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符合該命題的音頻資料,比如,汶川地震的相關視頻等素材,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去了解各種各種奉獻愛的事跡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奉獻精神的真諦;在3月5日學雷鋒的日子里,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雷鋒同志的生平事跡,歌頌雷鋒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而對他們自身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產生影響,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成功地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三、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通過實踐教育進行德育滲透
認識來源于實踐,寫作來源于生活和實踐,是生活和實踐的真實反映。對于一些題材的寫作教學,不適合僅僅進行單一的課堂教學,而是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學習,積累寫作素材。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觀察實踐的良好習慣,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寫作主題進行深刻理解,還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鍛煉交際溝通等各種綜合能力,在貼近生活的過程中,學生獲得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
例如,在植樹節,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最后要求學生以植樹活動進行寫作。在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學習植樹的技巧,向學生宣傳環保概念,指出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鼓勵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保護環境,與環境污染作斗爭。這種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產生自我感悟,從而進行寫作,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行為準則,用正能量引導自己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是德育滲透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最高境界。
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應貫穿作文教學的整個過程,要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憑借它廣闊的空間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架起教師與教師之間溝通了解的橋梁,幫助教師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努力塑造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間接的對學生進行陶冶和熏陶,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道德生命的健康發展。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善于發掘適合學生作文教學的方式,探討與小學作文教學相適應的德育滲透方式,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推動德育教育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