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
【摘 要】作為語文教育的履思者,在大數據時代下,尤應以積極的語言實踐,建構美好的語文姿態。探尋解決實際問題的兩種路徑。一是找尋個性與共性的感點——于凝滯、困惑處感受語言之美;二是探尋文本與技術的觸點——于吉光片羽中領悟思想藝術之美。暨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在突破重難點時,于解疑、質疑處,因勢利導,讓學生體驗、領悟語文之美。
【關鍵詞】大數據 積極 語言實踐微 語文 美好姿態 語言之美 思想之美
以一個中學語文教師的履思為視角,你發覺,或者沒發覺,大數據時代就在這里。
自媒體、全媒體的今天,“大數據時代”令人震撼。美國管理學家愛德華·戴明有一句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數據看似沉默,喚醒他意義重大!
就語文教學而言,因著母語教學的特定性,語文微課程的核心價值在于“微”:微內容、微故事、微問題、微研究,內容直指具體而微。即在文本中找尋“細小而美好”的所在。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按自己的學習完全掌握和理解一個有價值的知識點”的目的。
因此,部編語文教材“語文要素”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六個要素,即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故,“開展積極的語言實踐”,方可成就語文教學的美好姿態。
具體嘗試:
1.語言之美
找尋個性與共性的感點——于凝滯、困惑處感受語言之美。
視頻1:
人教版《社戲》中“蘊藻”中的“蘊”究竟怎么讀?(注: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十課魯迅的《社戲》中P94注釋⑤為”【蘊(wēn)藻】水草。亦作‘蕰藻“此為教科書中的解釋)
查現漢及規范詞典。現漢里“蘊”只讀yùn,規范詞典里還特別強調:“不讀wēn”。不過,現漢里有“蕰(wēn)草”的詞條,解釋為“水生的雜草”。看來,蘊是蘊,蕰是蕰。那么。這兩個字為什么在《社戲》里會混淆呢?粵語里“蘊”也讀 wēn。魯迅先生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在五四語言新舊轉型的時候,出現“蘊(wēn)藻”也不為奇。
師生討論的意見是,這個詞可能是蕰藻(因為也可能是沉積在水里的藻荇),但既然寫作蘊藻,我們就讀現在的音yùn 。
魯迅說日本給他人的感覺是清健。那么,《社戲》中“蘊藻”著“豆麥之香”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該流露其多少故土的“清音”了。粗糙的審美……我們疏離了感受語言之美的能力。
2.“語用”之美
視頻2:
第二代身份證,其中印制了不到40個漢字,竟被漢語言專家挑出了四個值得商榷的語病。其中有一個明顯的失誤——“簽發機關”和“有效日期”這兩條基本信息,都放到了身份證的反面。這樣,居民辦理有關事宜須要復印身份證時,就得復印正反兩面。這無疑增加了不必要的花費,全國每年將多支出高達數億元的復印費。這顯然是一種人為造成的浪費。用一面就完全容納的內容,為什么非得放到兩面呢?
以上兩個視頻,視頻1為著解疑,視頻2為著質疑。對于“人教版《社戲》中“蘊藻”中的“蘊”究竟怎么讀?”這樣一個連許多老師也未必注意的細節問題(若沒仔細看過蘇教版的課文下注,且仔細比較,不容易發現此問題)甚或是難點問題,如何解決才是更為適切呢?傳統的追波溯源法固然可取,但是在僅有的45分鐘的課堂教學時空,將其轉化為4——5分鐘的微視頻,是否更為直觀有效。
視頻2是語用問題,是一般語文教學的“荒涼地帶”。能切實關注語言與生活的血肉關系的教師不多,若再能“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且往“深處”“細處”走一步,就更加難能可貴。身份證,攸關每一公民的正常生活,人們司空見慣,卻又對其瑕疵“熟視無睹”。即便有“慧眼之士”發現了什么問題,庶幾選擇“沉默”。于是,我們更多者,面對錯誤,面對常識,不幸淪為“沉默的大多數”。若視頻1是“審美的語文”,則視頻2是生活的“實用的語文”(巢宗祺語)。所以,本著儉省的原則,微視頻當用則用。就像以上兩個視頻,在突破難點和重點時,于解疑、質疑處,才是切實之需。
3.藝術之美
探尋文本與技術的觸點,將其用之于自己的“微課程”建設,筆者在古文教學中也有一些摸索。
蔣伯潛《中學國文教學法》確是好書,功夫了得。但見一羽。微信收藏,再用之于課堂語法修辭的拓展。“前面曾經提到過,調整句法,有對偶,有排比,有反復,有層遞。整齊,固然是美的條件之一;可是有時也得變化,以免板滯之病。
語次的變化、句式的變化(語法),“跳脫”的變化(修辭),蔣先生把文句的變化之美,魔術般展現在我們面前。懂得這些句法文法的變化,“內引外聯”后,那么,我們課本里的一些語句,諸如《陋室銘》中“何陋之有”,《隆中對》中“時人莫之許也”,《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等等,就不難領會了。反之,若不細讀深思,甚或教師即時的疏導,恐怕對童子功底輕淺的中學生來說理解、會意難矣。
由此,筆者理解了夏丐尊先生所說的“繼往開來”之要義。這里的“了解”不只是通常所說的“知道”,它比“知道”深廣得多,包含著“領會”“體驗”“有在自己身上”等等意思了。至此,追尋“實用的”“審美的”語文課堂——自己學習、思索得來的真理并付諸實踐,確確實實屬于自己所有。思想者和一般教書者的分別大抵在此。正如王寧教授所言“不斷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熱愛,提高對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是語文課程賦予學習者的一項重要人格和品質”。
綜上,積極的語言實踐,成就著語文教學的美好姿態。
【參考文獻】
【1】[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肯尼思·庫克耶著,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M】
【2】蔣伯潛.中學國文教學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