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艷
摘 要:小學是英語學習的起步階段,教學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文通過教學過程中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出來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習慣 積極 效率 歸納 思考 合理
在教學中經常會看到許多學生出現字跡不規范,發音不準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參與學習活動,單詞記憶困難,學習懶惰消極等。這些現象的出現都與學生在初學英語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習慣息息相關。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和效率;有利于培養自學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1]。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獨特的學習習慣,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一點經驗:
一、培養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主動學習的習慣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習慣就是讓學生具有持續的積極的學習態度。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是一切成功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怎樣才能培養學生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并能持續保持呢?
1.教師具有積極的教態
要想讓學生有積極的學習狀態,首先教師先具有積極的教態。教師要以精神飽滿的狀態進入課堂,語言清晰響亮,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久而久之,學生也會以這樣的狀態來面對學習。
2.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各種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做游戲、欣賞歌曲、場景對話等。這些教學活動是英語學科所特有的,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例如一次寫作課,我先讓學生準備一張小彩紙,把它剪成自己喜歡的形狀,之后我再布置寫一段小短文寫在自己制作的彩紙上,制作好的貼在黑板上,以示表揚。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紛紛上交自己的作品。這種辦法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3.運用恰當的課堂評價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要有利于學生不斷體驗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功,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2]。巧妙利用好臨時性終結性評價。評價方式也有許多種,可用激勵的語言做臨時評價,可用小粘貼小卡片等做一節課的表現評價,也可用實物獎章做長期學習進步性評價或積累評價[3]。
二、培養學生善于總結、積累、歸納的習慣
歸納總結能力能夠有助于學生養成分析問題的好習慣,并從中找到、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獨立解決問題的效果。不善于歸納總結的學生,對課堂知識停留在感性認識上,而缺乏深層次的理性認識。一個學生不停地學習,若不注意歸納總結,容易造成邊學邊忘,從而收獲甚少。
那么小學英語學科,學生應怎樣總結所學知識呢?我的方法是分三步走:
1.整理單詞:小學英語教材中單詞是以同類詞板塊出現的,例如食物類、服裝類、交通工具、學習用品等等,而且在每冊書每個年級都不斷補充,利用這一特點,我引導學生按類別整理單詞,把同類詞放在一起記憶,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不斷擴充,形成一個知識鏈。
2.積累短語:英語語言的特點是在語句中出現大量的短語,短語也是分許多種。如名詞短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等,而且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生們容易混淆,因此這些短語的出現如不及時總結歸納,會給學生語言運用造成很大影響。
3.總結句式:在每冊教材中都會出現許多句式結構。在每節課的語言運用環節,學生們對本節課所學的句式都能運用自如,但到階段性反饋時,許多學生就已不是那么應用自如了。我的辦法是每學一個新句式就記錄在小本子上,每天讀一讀,到一定階段拿出來仔細觀察、比較再重新記憶。這樣就不容易混淆遺忘。
三、培養學生用英語思考的習慣
學習英語過程就是學習語言過程,學習語言就離不開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這些能力的提高及應用都需要用英語的思維來完成。
有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學習語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這種模仿是從聽覺定向活動開始的,經過大腦分析器的作用,然后由心理活動器官的操練而完成的。”因此多創設聽的活動,讓學生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被迫訓練聽的思維。
下面再談談“說”,在英語課堂中語言“說”的訓練基本環節是模仿、操練、造句、應用、拓展等,這幾個環節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我放手讓學生自由的去“說”,這是他們“說”能力提升的方法。
英語中的“讀”,除了課上教師安排的讀的訓練之外,應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讀”的內容。例如他們愛吃的食品包裝,家里商品的說明書,衣服上的標簽,日歷上的月份和星期,都能幫助學生讀的訓練、讀的思維。
最后談談“寫”,“寫”的訓練一般被認為是高年級學生才完成的任務,但是沒有中低年級的寫單詞和寫短句的訓練,也不能形成高年級的寫短文。在中年級我試著讓學生寫一些如表達自己姓名、年齡、所在班級的短句,培養他們“寫”的意識和“寫”的思維。
四、培養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習慣
從很多孩子的日常表現可以發現,許多孩子還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學生合理安排利用時間,怎樣使他們的學習效果更有效呢?
首先,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如每天早晨晨讀二十分鐘;回到家先讀課文再做練習;利用學校零散時間兩人結組對話;做好復習和預習。其次,按時完成計劃的任務;每個人都有惰性,一定要堅定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難完成自己的計劃。 最后,充分利用零散的時間。
讓孩子們懂得并學會珍惜時間,這本身就是一種素質和能力。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在于業余時間”。個人對時間的處理態度、安排內容、使用方式不同,必然會給個人的成績或成就帶來不同的影響。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滲透著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習慣的教育。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和深入理解。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善于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也培養了學生積極面對學習和處理事務的態度以及良好的性格情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2012 58-6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2012 33-38
[3]王騰騰, 小學英語課堂中有效課堂互動的思考與嘗試[J],基礎外語教育,2015(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