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應該在美、游戲、童話、音樂、圖畫、幻想、創造的世界里,當我們想教他們讀和寫的時候,仍然應當使他們置身于這個世界里。”因此,我認為,語文綜合性活動的開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以有效達成課標的要求。
一、靈活整合,突出科學、實效性
語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他們終身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的融合,書本知識與實踐學習的結合,來整體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整合時應講究序列、層次,篇篇課課都來整合,不現實也不必要,應以教材編排的序與“需”來定,如小語第八冊的第三組課文,講的都是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依據教材特點,我們就可以將本組教材進行整合,教師不以課組織教學,而以組安排教學程序:課前布置學生走訪環保部門,上網搜集動物資源現狀的資料,閱讀小說《我與小獅子愛爾莎》,了解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動物當前生存的境遇等,與科學課中的“生態環境”教學組合,實施課堂教學。課堂上重在學習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語段,通過反復誦讀、美讀,感受人與動物和睦共處的協調美,再結合生態環境這一主題開展“話說揚子鱷上餐桌的是與非”的現場辯論賽、“生態環境知多少”的手抄報比賽、創編“保護動物資源”的廣告語等系列活動。
有時我們還可以打破教材的編排之序,合理重組教材。如我在進行小語第七冊的期末復習時,就打破常規,跨組整合。把《爸爸和書》《打賭》《釣魚的啟示》串聯,再引入一篇補充教材《窮人的風骨》組成“父親系列”。結合美術鑒賞課上一幅著名的油畫作品《父親》與音樂作品《爸爸的草鞋》,通過對以上三種門類六位父親的形象刻畫與感知,讓學生感受那深沉博大的父愛,最后再落實到寫的訓練上,要求學生用手中的筆,蘸著深情的墨,歌頌偉大的父愛,許多學生寫出了富有真情實感的好文來。
二、優化過程,彰顯個性、獨立性
布魯納指出:一門課程不但要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還要反映求知者的素質和知識獲得過程的性質。新課程理念也昭示我們: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學習比所追求的結果更為重要。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應該是這樣一個追求個性化學習的過程。請看本人執教的《麻雀》一課的教學片段實錄:
師:面對老麻雀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偉大力量,獵狗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呢?
生1:獵狗愣住了,它可能沒料到老麻雀會有這么大的勇氣,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師:看來,獵狗也是始料未及的,那我們假想一下,此時此刻獵狗會在想些什么呢?
生2:獵狗也許會想,這只老麻雀能像一塊盾牌一樣擋在我面前,這不是明擺著要送死嗎?難道它沒想過,我在吃了它之后,依然可以再吃小麻雀呀。
師:咦,你這種想法有點特別,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3:我認為當時獵狗并不是害怕于老麻雀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偉大力量,而是想往后退,待會兒將兩只雀兒一起干掉。
師:你的這種想法緣自哪里?
生4:看課文的最后一段“我急忙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了”,“我”喚回獵狗,可能就是出于這種考慮吧?
生5:我同意生4的看法,連生4都能考慮到的問題,我想作者也一定能想到。應該說,偉大的力量震撼的不是獵狗,而是作者。
在這個教例中,雖然到最后教師也沒有給學生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我們看到了學生的閱讀潛力,看到了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的過程,在教師寬厚的期待,延緩的評價,適時的“追問”下,一個個閃爍個性火花的意見鮮凌凌地“出爐”了。恰恰是這比結果重要得多了。
三、學以致用,注重遷移、實踐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生把學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去。如結合“世界水日”我們組織學生利用語文綜合活動課時間,外出附近的工廠、企業、供水廠等地進行實地調查,深入社區了解各個家庭的用水情況,上網查找有關中國、世界水資源的現狀,而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寫成調查報告。根據有關保護水資源的知識,向有關部門、單位、社區、家庭等寫建議書、倡議書,呼吁人們樹立環保意識,同心協力保護水資源。學校還相應地開展“珍惜水資源”的征文比賽、主題繪畫比賽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們不僅受到了環保教育,還使自己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另外,我還在所教的班級中,嘗試開展“編寫數學童話”的活動,將數學與語文學科的學習進行“聯姻”,學生們普遍表示歡迎與接受。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創作在“學習園地”與“校報”上發表時,內心的愉悅是寫在臉上的。
四、強調參與,關注體驗、過程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體驗中去,要求全員參與,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們參加綜合性學習后能不斷地得到知識與發展,這才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應有之義。為此,教師就應更關注那些“弱勢群體”。在課堂上,要多給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動員“優勢群體”主動與他們攜手,進行“強中弱”合理配置,組合成語文綜合性學習小組。重視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在合作中學會寬容、理解、協作,并努力確立小組的“榮辱觀”。
教師要善于發現組內“弱勢群體”的特長,樂于為他們搭設平臺,提高他們在組內的“威性”,以此來漲涌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如在教學《太陽》一文,師:剛才通過同學們的自學、討論和課外知識的補充后,大家對太陽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的確,正如文中所說的“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他與我們人類的生活休戚相關。正因如此,人們對太陽的歌頌與贊美總是那么真誠、那么發自肺腑。下面老師熱誠地邀請A同學為我們演唱《種太陽》。而后,師讓生或自主或合作地進行歌詞創作,師課間巡視。
教師將學生即興創作的歌詞投影到屏幕上。并請一個同學用《種太陽》的旋律教同學們演唱,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更重要的是“弱勢成員”的自信與興趣得到了培養與提升。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只要我們注重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學習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將學生帶入豐富多彩的社會,帶入充滿生機的大自然,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是花香滿園,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