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恒
語文是小學教育的主要課程,其目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一方面是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的傳統文化,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給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也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變得迫在眉睫。只有充分做好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才能促進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提高信息能力,做好教學設計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本是教學的主要工具,老師講課本,學生學習課本,教學手段和內容都比較單一。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通過互聯網和多媒體,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還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老師不僅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的作用,還應該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將其更好地應用到教學當中。而這個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教學設計。老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在互聯網上下載相關資料,取其精華,揉進語文教學中,豐富教學的內容。可以借鑒他人的PPT課件,但是絕不能復制,而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學習效果的角度出發,形成有自己特點的教學風格。老師還可以通過QQ、微信、公眾號、博客、微博、論壇等交流平臺,與其他的小學語文保持溝通,經常交流學習和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了使PPT課件設計的更加科學全面,老師還可以聽取家長和學生的建議,及時修改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活課堂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相對比較枯燥,一個老師,一群學生,一個黑板,一支粉筆,這樣單調的學習情境很容易讓小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課堂教學不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就無法保證教學的效果。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將課文中蘊含的形、聲、色、態,以視頻、圖片、音頻、圖文等多媒體手段展示,可以刺激小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比如在《秋天的圖畫》的教學中,老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活動。秋天的山野,成熟的果園,金色的稻田,火紅的高粱,辛勤勞作的農民,豐收的喜悅等等,這些美好的景象都可以通過動畫和圖片的方式展現在課堂之上。然后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小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跟隨這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美景,一步步深入到課本內容的學習當中。
三、利用多媒體,突破重難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小學生的學習是以機械記憶和形象思維為主,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具有了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但是思維能力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對于語文課中的很多重難點內容還不能深入理解。比如低年級學生在面對古詩時,雖然“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等詩句背誦的朗朗上口,但是一問起他們對詩句感受,很多學生就答不上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沒有真正理解這些詩句的意思,腦海中沒有這些詩句所營造的形象場景。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動畫、視頻、音頻、和圖片,小學生很容易就會進入情境之中,對于學習及理解古詩有很大的幫助。又比如高年級學生在面對寫作時,很多學生都是一籌莫展。心里面翻江倒海,一個字都寫不出來。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小學生們頭疼,老師也很頭疼。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干巴巴地講了很多寫作文的技巧,可是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用。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沒有寫作的靈感。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作文題目的相關素材,把學生們心中的情感調動起來,再加上老師的方法指導,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便會慢慢提高。
四、開發微課,翻轉課堂
微課是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發展的產物,經過短短的幾年時間,微課已經成為了我國小學教育當中重要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課堂一般為40分鐘,有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20分鐘,所以小學生有一半的上課時間是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講的。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要翻轉課堂,開發微課。微課一般都保持在10分鐘以內,教學內容較少,圍繞著一兩個知識點展開。因此,在錄制微課程視頻之前,一般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設計好教學內容。要用生動的畫面、熱情的講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一方面認真學習微視頻中的內容,一方面提前查閱上課時需要的資料,這樣就可以節省老師在課堂中的講解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比如,在《月光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微課視頻讓學生們欣賞月光中的美麗景色,然后讓學生晚上在家觀賞月亮,體會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這樣第二天的課堂教學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老師解決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加深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促進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但是,課堂之外的信息技術也使許多小學生接觸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對語文教學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也是小學語文老師今后要繼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