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尕三
道德是國家昌盛的基礎,道德是民族發展的前提,道德是個人進步的靈魂,想要實現中國夢,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加強對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品質以及道德修養的重要時期,語文作為小學教育體系的基礎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和理想教育的重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傳授基礎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助人為樂、尊師重道以及熱愛祖國等品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繼承以及弘揚傳統文化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燦爛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長河中,德育內容深厚廣泛,是我國人民的行為準則和思維觀念。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主動繼承以及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我國社會的穩定團結和小學生的未來成長。
2.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
小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其肩負著振興民族以及發展國家的重任,小學階段對學生而言,是其求學生涯的關鍵時期,學生思想純潔,如同一張白紙,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如同在白紙上畫下一副美麗的作品,可以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因此,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要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開展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道德判斷、道德理解以及道德意識。
3.幫助學生立足社會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展,要求人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品德品質。在和諧社會背景下,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更加注重人才的道德觀,人才只有具備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在社會中更好的立足。在小學語文中滲透的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學會創造、學會生存、學會交際,進而更好的立足于社會。
二、當前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主要問題
1.方法陳舊
首先,語文教師對德育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在教學方面沒有給予其重視;其,語文教師本身缺乏德育意識,在教學中沒有運用語文學科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開展教學;最后,教師在滲透德育知識的過程中,缺乏趣味性和生動性,枯燥的知識傳授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甚至導致學生出現抵觸心理。
2.脫離實際
德育知識存在于每個人的身邊,其是民族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當前,語文教師在滲透德育知識的過程中,缺乏與實際的聯系,沒有給予學生深入社會進行實際體驗的空間和機會,導致德育知識嚴重脫離實際,難以起到宣傳和教育作用。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相關途徑分析
1.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小學語文教材經過教育部門的精心編制后,其中的每篇課文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性,或是感人的故事、或是愛國的詩詞、或是豪邁的片段、或者經典的橋段等,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通過圖文音頻或者聲情并茂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共鳴,通過教材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中,促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道德意識。
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開展愛國教育;又例如在學習《孔子拜師》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以文章為切入點,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的道德意識。
2.創設德育教育情境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其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情認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但是當前, 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了道德培養,學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年齡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德育情境,將德育知識融入到情境中,帶給學生擬真的感覺,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文章的具體情境,通過角色扮演或者情境演繹的形式,對學生開展愛國教育和民族意識教育,進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
3.發揮語文教師個人魅力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教師存在較強的依賴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以及知識傳授者,需要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榜樣,并且在課下注意自己的言行,通過個人魅力對學生開展潛移默化的教育。因此,語文教師要在平時對自己嚴格要求,遵守職業道德,積極構建和諧、平等以及民主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以尊重和理解,讓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尊重。
4.創新改革評價方式和體系
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要重視評價的重要和積極意義,尊重每個學生的認知差異,將德育融入到評價中,提升學生對道德修養的重視程度。教師不能以語文成績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要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和道德水平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公正以及公平的評價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理解。對于學生出現的不道德行為,要及時進行糾正和改進,發揮評價的作用和功能,引導學生認識到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行為不道德的,進而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5.組織學生到社會中開展實際體驗
德育知識存在于每個人的身邊,如果僅憑課堂的傳授,難以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因此,學校和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德育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將在語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加深對德育知識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
總而言之,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和關鍵職責,教師要積極發揮榜樣和引導的作用,注重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將學生培養成有素質、有知識、有文化的現代人才,通過身體力行,在祖國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一片肥沃而廣袤的撩人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