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光
[摘要] 碎片式教學是針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一種程序化的模式。這模式是把課堂教學內容碎片化,每一個碎片都包含四個環節,分別是“學”“習”“問”“答”。精心設計并完成每一個碎片,盡可能讓學生參與進課堂學習中,都動起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該文介紹了碎片式教學的內容和優點。
[關鍵詞] 課堂;教學改革;碎片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R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6(a)-0111-02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開發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低頭族”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網絡隨時更新的新聞信息、網游的精彩、網聊的新穎都極大地吸引人們的眼球,“低頭族”愈演愈烈[1]。這對于大多數人不可厚非,但對于大學課堂來說,卻成了教師的“噩夢”。一時間全國各個大學的教師都開始針對這一現象采取各自的辦法來解決“低頭族”課堂問題。
高職高專的學生,很多在中學階段就沒有形成明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也有很多人沒有養成良好的自我約束習慣,基礎知識比較薄弱,而思維又比較發散、活躍。沒有了高中的壓力,又離開了父母,沒人管束,大學的學習生活模式與中學的巨大反差,使他們在擁有很大空間的自由度以及幾乎都有智能手機的同時,很多學生開始放松自我管理,盡情網樂。很多學生糊里糊涂就過完了大學生活,這情形給教學增加了很多壓力。全國各個高校針對這一狀況,各自采取了及時的應對。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楊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低頭族”現象及解決對策》[2]一文中總結了“低頭族”的成因,并提出了解決方案。指出對學生要加強自我管理、讓學生學會自我規劃;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增強課堂感染力;加強學風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探索“智慧課堂”、創新授課模式等。
山東農業大學的李萬佳[3]分析了大學生“低頭族”行為成因,提出了標本兼治的解決對策,如培養學生形成擁有優良學風、健康身心、人文素養、規范生活等素質。
這些提出的方案,有的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努力的前提下,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而大學一線教師不可能等學生養成了好習慣再來上課,只能針對現有的條件,盡力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碎片式教學方法適用各個學科的教學,現在總結如下。
知識是整體的,連貫的,有邏輯的,但也可以是碎片化的。若把知識比作一棵大樹,樹是由一片片葉子、一條條枝干及地下發達的根系構成,知識也同樣由各個點、各個線及各個面構成。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在每個課時里都只能學習一點,或者一片,或者串成線等,即,每一次課的內容都可以是一個碎片。基于此,形成一個碎片學習的模式。
1 “碎片式教學”的概念
“碎片式教學”,就是根據授課內容合理設置碎片,按照固定的環節進行課堂活動的教學方式。每一個碎片的課堂活動由四個部分順序構成,即:“學”+“習”+“問”+“答”。
2 “碎片式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的特性而采取“碎片式”教學,首先碎片,將每一課時內容也將課堂教學內容合理分割,碎成二或三片。每一個碎片都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當然,碎片之間是有聯系的)。
2.1 “學”:是學新知識的過程
方法可以多樣化,比如教師講授、學生講課、微課教學、問題討論加總結、操作觀察加總結、學生自學加總結等等。只要教師能夠抓住學生眼球、抓住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對新知識新內容有準確的理解就達到了目的。
“學”的環節,可以多樣化,講授過程要盡量縮短,若短的時間不能表達完整,則盡量采取多動的畫面展示,既吸引學生眼球,又讓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記憶。簡單易懂的內容安排學生講課,要提前把講課任務下達到小組,也可以下達到人,這樣負責講課的同學要精心準備,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引起學生參與與聽課的興趣。比較抽象的難于理解的內容就要依靠教師的講授,配合課件或者微課等進行。有實訓內容的可以微課展示操作過程,同學生們一起討論操作要點、注意事項,也可以訓練學生如何觀察和總結等能力。涉及學過的內容比較多的教學碎片,可以用問題討論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們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教學。以上種種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爭取用較短的時間更好完成“學”的過程。另外,為了抓住學生眼球,必須重視新課引入的環節,要在引入新課的方法和技巧上要多下功夫。
2.2 “習”:是溫習,是練習,是鞏固,是緊緊圍繞剛剛學到的新知識而進行的訓練
“習”的環節,是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具體做法如下:教師使用PPT發布課堂練習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教師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隨堂評價的結果記分。各個小組的得分直接在黑板上體現,形成小組間的得分記錄,無形中形成了小組間的競爭,從而調動學生更大的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中。每一次課堂得分都記錄起來,作為期末統計平時成績的依據。
課堂問題多用口答的方式(當然也可以嘗試筆練的方式),可以節省時間,讓課堂進程快一些。問題數目的設置,以學生組數的倍數出現。即:學生若分成了5個小組,則課堂問題的數目將設置成5、10或15等,(實際實施過程中很多時候不能按照整數倍循環,則做好記錄,下次課時順延)便于公平合理計分。題目均為必答題,防止搶答時產生混亂,當然修正的時候可以搶答。
以小組為單位的記分方式,最終以“連坐”式計入每個學生的成績單中。所以每個小組代表在回答問題之前,小組要討論得出統一的全體認可的答案。第一小組若回答錯誤,就不得分,由第二小組、第三小組等修正回答,回答正確的得分。以此拉開各組分值的距離,排出得分順序,增加競爭意識。
2.3 “問”:“習”的環節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生對所學內容就都理解了,還可能有不清楚的地方
“問”的環節開始進行,要求每個小組提出一個問題,一個自認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可以是自己會的,也可以是自己不會的),這一環節的出現可以堵住教學死角,引發師生的思考。教師在這一環節要及時鼓勵提出問題的學生,促進學生多提問,也就多思考了。
2.4 “答”:針對“問”的環節進行,一個小組提出問題,由下一小組來回答
記分方式同“習”的環節一樣。由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超出課本深度和范圍,所以允許學生當場上網查詢。學生的手機在課堂上有了用武之地,游戲被迫停止,手機的使用向更有益的方向發展。學生參與進課堂教學,學習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低頭族”就變成了“抬頭族”了,或者即使低頭也是處在學習思考狀態。
一個碎片的完成經歷了一輪“學、習、問、答”四個環節,然后合理連接下一個碎片,使教學順利進行(一般一節課可以碎成二或三片)。雖然每個碎片都可以自成一體,但知識的連貫性,下一個碎片的問題很可能包含上一個碎片的內容或者前一章的內容。這些交叉的內容更促進學生翻書或上網來尋求答案。所以設置合理的課堂問題也是教師準備工作的一個重點。教師就如同編劇、導演、演員,精彩演繹課堂教學。
2.5 “測”:課堂所有碎片知識檢測
運用藍墨云班課或超星學習通的手段進行的課堂測驗,簡便易行,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完成檢測,學生可以瞬間知道自己的檢測成績并能根據自己的答題結果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時得到問題的詳細解答。
3 “碎片式教學”的優點
“碎片式教學”的方法,盡量讓學生動起來,師生互動,學生互動[4-5]。在“動”中,極大調動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必須動腦思考,使回答內容準確,要組織語言,訓練表達能力,課堂氛圍好。
“碎片式教學”的方法,在同學中間產生競爭意識。只有有對手才能促發展,才能激勵進步,才能在比較中找到自身不足,才能不斷爭上游,也才能在比較中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
“碎片式教學”的方法,課堂評價和檢測都將計入期末總成績中,作為一項平時成績記錄,把期末考試的壓力分散到平時,讓學生重視每一次課的成績積累,要形成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態度。
“碎片式教學”的方法,在經過“問”和“答”的環節時,極大開闊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今后從事工作面對新問題時有很好的指導。
“碎片式教學”的方法,簡便易學,而且程序化,不僅對操作性強的內容有用,對于比較難于設置“項目化”的純理論的知識體系,在碎片式教學中,也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綜上所述,“碎片式教學”的方法是傳統教學與新的教學模式的結合,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印證過程中取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當然,“碎片式教學”還有不足,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總結。比如由于學生參與的活動多,經常會不按照事先編排好的劇本走,不能完全按照程序嚴格完成“學”“習”“問”“答”“測”5個環節。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及時調整教學環節。若前面的內容耗時多了,后面的“問”和“答”環節適當縮短,也可以讓這一環節在課后在群里討論完成。有時會把檢測放到自習課的時候來進行。若整個教學過程很緊湊,后面剩余時間多了,可以由學生回答測驗出錯多的問題,在討論中增加對某個難點的認識,加深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也可以學生向老師發問,老師進行解答。還可以就下次課的內容下達小組任務,做必要的準備等。希望更多的老師都可以實施“碎片式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 吳伊燦,邱思瑤.論網絡時代衍生的“低頭族”[J].讀與寫:上,2014(16下旬):17,38.
[2] 楊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低頭族”現象及解決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5(9):55-57.
[3] 李萬佳.大學生“低頭族”行為成因及解決對策[J].泰山學院學報,2015(2):141-143.
[4] 亢曉梅.師生課堂互動行為類型理論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1,22(4):42-46.
[5] 崔華靜.延安市初中課堂師生互動現狀與效果提升對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6.
(收稿日期:201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