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輝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規范化護理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期間在該院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17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5例,對照組進行傳統護理管理,觀察組采用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研究結束時,通過比較患者在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護理效果。結果 對照組患者總滿意度為77.65%,并發癥發生率為69.41%;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5.29%,并發癥發生率為45.88%,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規范化護理管理方法顯著降低患者在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率,幫助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復,且患者對此方法的滿意度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規范化護理管理;冠心病;介入治療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b)-0068-02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病原因是患者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血管腔被阻塞而導致管腔有效直徑變小,最終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1]。患者常表現出發作性絞痛或壓榨痛等典型胸痛癥狀,值得注意的是,該類疾病的猝死率較高,約有1/3的患者首次發作表現為猝死。臨床上對該類疾病的治療多采用介入治療方法(PCI),介入治療方法是利用心導管技術對出現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進行疏通,目的是使心肌的血流灌注得以改善[2]。規范化護理管理就是為了滿足患者對優質護理服務的需求,提高患者臨床恢復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堅持“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原則的護理管理模式。該文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期間在該院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17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規范化護理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現將研究結果匯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170例為研究對象,將所有經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女性41例,男性44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62.0±3.05)歲;觀察組患者女性43例,男性42例,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65.0±1.3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管理方法
對于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護理管理,對觀察組患者采取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具體護理管理內容如下:①明確護理管理職責: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要求工作人員明確護理目標與職責,要求護理人員做到“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微笑服務、耐心解答。另外,由于患者對介入治療的專業性知識理解較困難而容易出現焦慮、恐慌心理,因此應將對患者進行心理呵護,減輕患者壓力作為護理職責的重中之重。②組織崗前培訓:由于進行介入治療的患者的護理標準較高,因此應重視對護理人員的崗前培訓,由相關工作負責人統一組織培訓,培訓內容應主次分明,以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配合訓練等為重點學習內容[3]。此外,在培訓后應設置考試,評價醫護工作者的學習效果,對培訓內容掌握較好的護理工作者給予精神、物質獎勵,以此帶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③規范護理管理流程: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管理往往需要多名護士配合,因此,護理管理過程應堅持分工合作,加強溝通。規范化護理模式就是將護理過程涉及到的所有工作內容進管理行細致分類,并按照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各項工作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合理分配,力爭做到每位護士的工作之間既不會出現不必要的交叉,也不會出現崗位空缺。規范性護理模式不僅要做到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還要做到護理工作的井然有序,更要做到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提高社會效益。
1.3 指標評價
研究結束后,統計所有患者在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例如尿潴留、迷走反射、入睡困難等。調查所有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綜合問卷內容給出滿意度評價,滿意程度評價標準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100.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為69.41%,觀察組為45.88%,觀察組患者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內容見表1。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管理效果滿意度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對照組總滿意度為77.65%,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5.29%,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內容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處于逐年升高的趨勢,大眾對冠心病的認識和治療也更加清晰。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病原因是患者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血管腔被阻塞而導致管腔有效直徑變小,最終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患者常表現出發作性絞痛或壓榨痛等典型胸痛癥狀。值得注意的是,該類疾病的猝死率較高,約有1/3的患者首次發作表現為猝死[4]。臨床上對該類疾病的治療多采用介入治療方法(PCI),介入治療方法是利用心導管技術對出現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進行疏通,目的是使心肌的血流灌注得以改善。
該病發作時不僅給患者帶來了身體上的折磨,甚至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對該病的治療與護理應十分重視[5-7]。規范化護理管理就是為了滿足患者對優質護理服務的需求,提高患者臨床恢復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堅持“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原則的護理管理模式。首先,明確護理職責與目標,兼顧患者身體與精神健康護理,尤其將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作為護理工作內容的重點,消除患者緊張心理;其次,組織崗前培訓,將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配合訓練等作為重點學習內容,并在培訓結束后進行考試,以提高護士綜合護理技能;另外,規范護理流程,使護理流程更加規范、科學,對護理工作進行精細劃分和合理分配,加強工作人員之間的配合與溝通,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減少醫療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該文為分析探討規范化護理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期間在該院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17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5例,對照組進行傳統護理管理,觀察組采用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研究結束時,通過比較患者在介入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護理效果。結果顯示,研究結束時,對照組患者總滿意度為77.65%,患者在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69.41%;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5.29%,患者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45.88%,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規范化護理管理方法顯著降低患者在護理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幫助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復,且患者對此方法的滿意度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何翠竹,梁欣,蘇斐,等.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感染預防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15):3588-3589.
[2] 勞素英,余月琴,張穎.分析規范化護理管理在社區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醫療裝備,2015(18):177.
[3] 王金琳,秦勉.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療優質護理構建中的效果[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5(10):669-672.
[4] 寧余音,鐘美容,鄧秋蘭,等.鏈式中醫護理模式促進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康復的隨機對照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9):3281-3284.
[5] 張紅葉.規范化護理管理在社區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5(6中旬刊):172-174.
[6] 郜玉珍,李素梅,王瑞英.健康教育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冠心病危險因素影響的效果評價[J].國際心血管病與相關疾病,2009,1(6):103.
[7] 劉洵,Brodie DA,Bundred PE.12周運動康復程序對急性期后心肌梗死患者身體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125.
(收稿日期: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