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萍
[摘要] 目的 對血常規檢驗前采血標本的質量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提供相應的解決策略。方法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該院進行血常規檢驗的280例患者,對其中有問題的52例患者進行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檢驗時間分析。結果 靜脈血的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數值要比末梢血的高,血小板的數值要比末梢血的低,經過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患者不同采血時間的分析結果表明,立即檢測的檢測準確率是最高的,監測的時間越早,結果的準確性就越高。經過對進行血常規檢驗的患者進行分析得出,使用有關藥物、患者采血不同部位、患者不相同采血時間、采血量的不同會對血常規檢測結果產生影響。結論 血常規檢驗是醫院工作的基礎,對采血工作做好質量控制,會有很明顯的效果,對臨床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因此做好采血標本質量控制可以提高對患者病情判斷的準確率。
[關鍵詞] 血常規;采血標本;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 R44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b)-0149-02
醫院臨床中最經常的檢驗項目就是血常規檢驗,通過相關檢驗能夠為患者疾病的診斷提供及時準確、可信可靠的根據。與此同時,我國醫療技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檢測的儀器(血細胞分析儀)同時具有重復性好、精密度高、檢驗快速的優點,能夠有效減少采血標本中許多人為因素,從而在臨床檢驗中被廣泛的應用。但進行血常規檢驗前有很多因素,如采集的方法、保存的方式、運輸的方式以及注意事項、抗凝劑等,都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度[1]。依據相關資料顯示,通過對采血標本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能對檢驗結果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如何有效對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進行控制,全面提升檢驗結果準確度,也日益成為臨床檢驗的重點[2]。筆者選擇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該院進行血常規檢驗的280例患者進行分析,期望探索出血常規檢驗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解決策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進行血常規檢驗的280例患者,對其中有問題的52例患者進行分析,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介于37~71歲,平均(53.5±6.1)歲;存在問題的52例患者中有20例是靜脈采血,32例是末梢部位采血;立即檢測的有8例,6 h之內檢測的有17例,>6 h才進行檢測的有27例;該次試驗選擇的標本將藥物、環境以及患者自身疾病因素都排除在外。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查,采血管使用真空的血常規采血管,對患者的血常規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觀察指標
對不一樣的采血部位和不相同的采血時間進行檢查結果的觀察,主要有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等指標。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采血部位對檢查結果的影響觀察
對患者的不同部位進行采血,根據檢查結果分析,采血部位主要包括靜脈血和末梢血,檢查及分析的指標主要有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與血小板,兩個采血部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檢測時間對檢查結果的影響觀察
患者采血后,按照檢測時間分為立即檢測、6 h以內檢測和大于6 h后進行檢測,檢查及分析的指標主要有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與血小板,不同檢測時間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具有復雜性、特殊性,針對血常規檢查的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臨床工作中要合理控制采血質量,保證血常規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血常規檢驗是醫護人員判斷病情的重要手段,通過檢驗結果能夠醫護人員判斷病情提供科學的依據。依據相關資料顯示,進行血常規檢驗前有很多因素極易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因此要求醫護人員重視質量控制,研究采血標本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策略,主要從采集的方式、樣本的采集量與樣本的保存等方面進行分析,只有對樣本分析到位,才能減小其他因素對采血標本質量的影響,避免管理出現問題[3]。在臨床上,質量控制由于檢驗科醫護人員的疏忽經常被忽視,但是好的質量控制是獲得正確檢查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對采血標本的檢驗從采血到最終的檢驗環節有較大的管理難度,進行控制也特別難,所以在管理工作中成為重點和難點[4]。血常規檢驗是醫院工作的基礎,有較大的指導意義,而采血標本的質量又是血常規檢驗的基礎,因此做好采血標本質量控制十分重要[5]。影響采血標本質量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使用有關藥物的影響:醫生及護士在采血的過程中,要引導患者說出之前服用過什么藥物,如果服用,就要判斷藥物是否對結果有影響,如果有影響,就要使患者在停止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后再進行血常規檢查。由于有些藥品會在患者身體內進行新陳代謝,直接影響患者的血液成分,這樣就導致患者血常規檢查的結果不準確。
患者采血不同部位的影響:醫護人員通常會選擇靜脈血和末梢血作為采血部位,末梢血的采集會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很容易發生血液、溫度、環境的變化,導致患者血常規檢查的結果不準確。
患者不相同采血時間的影響:人的血液指標會隨著時間、心情、生活習慣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如患者睡眠不足、情緒低落或亢奮、飲食習慣的改變都會有影響血常規的檢查結果,為了保證血常規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就要盡量的排除這些因素對患者的影響。
采血量的不同對檢查結果的影響:醫護人員要根據醫院規定的比例采集血液,保證和抗凝劑協調,確保用量(血細胞分析儀)。采集完血液后要盡快進行檢測,如果監測的不及時,檢測結果就會出現失誤,或是出現一些問題。在進行監測的過程中要合理控制溫度。運輸過程中要防止出現碰撞,從而防止溶血[6]。要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重難點,依照規定進行工作[7-8]。對血常規檢驗進行分析,要求標本質量要有保證,這就要求醫護人員要提升自我素質和職業素質,嚴格按照醫院的規定進行,提高血常規檢驗的準確性。
在該次實驗中,分析患者采血部位的標本,查看準確率,靜脈血的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數值要比末梢血的高,血小板的數值要比末梢血的低,經過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患者不同采血時間的分析結果表明,立即檢測的檢測準確率是最高的,監測的時間越早,結果的準確性就越高。這就表明對患者的血常規檢測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在臨床工作中也要盡量做好本職工作。
根據以上的論述,血常規檢驗是醫院工作的基礎,對采血工作做好質量控制,會有很明顯的效果,對臨床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因此做好采血標本質量控制可以提高對患者病情判斷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王駒,蔡興權,蔡坤.臨床血常規檢測誤差影響因素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2):220-221.
[2] 劉雄婧.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8):2511-2513.
[3] 周宏,劉九菊,李寶玉.實驗前質量控制在確保急診血液標本質量中的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23):3493-3495.
[4] 強鑫華.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策略[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3):123-124.
[5] 金向紅.完善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措施的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22):117-118.
[6] 陳暉.采血標本質控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0):167-168.
[7] 黎明高.血常規檢驗質量控制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4):135-136.
[8] 朱平,王濤,李燦慧.病理標本信息化管理及改進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3):1202-1203.
(收稿日期: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