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秋 徐金香 林長虹
[摘要] 目的 探討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的教學體會,為臨床教學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將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間在該院實習生22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學法進行臨床教學,觀察組采用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比較觀察兩組實習生的的教學效果和病例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結果 經過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后,兩組實習生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實習生的考試平均分為(93.43±2.57)分,對照組平均分為(82.79±2.62)分。實習過程中對教學病例患者用并發癥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少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得實習生掌握乳腺癌的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法,還可以使學生掌握預防并發癥的護理方法,增強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5(b)-0139-02
乳腺癌是發生于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之一,99%發生于女性患者,1%發生于男性,乳腺癌已經成為了威脅女性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腫瘤[1-3]。目前,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生物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及中醫藥輔助治療,其中化療在治療乳腺癌時常被選擇,為了防止靜脈炎的發生,減輕患者疼痛,乳腺癌化療患者還需進行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但是在進行PICC過程中容易引發諸多的并發癥,因此及時預防并發癥的護理非常重要。該文對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間在該院實習生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該院的22名實習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1名,其中對照組中女生10名,男生1名,年齡21~25歲,平均年齡(23±1.62)歲,實習前考試平均成績(81.2±1.35)分;觀察組中女生11名,年齡22~25歲,平均年齡(23.5±1.38)歲。兩組在年齡、性別、實習前考試成績、學歷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資料:選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間在該院治療的156例乳腺癌化療并接受PICC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7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29~5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5±2.16)歲,觀察組患者年齡在29~5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0±2.6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化療方式、疾病類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中11名實習生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臨床教學,實習生進入科室后,由帶教老師講解實習科室規章制度,使學生了解實習紀律,并按照實習大綱對實習生進行乳腺癌的理論知識、化療方法及其他治療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疾病知識和治療原則。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實習生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1)實習生到實習科室后要結合實習生本身的學習特點,進行乳腺癌護理的臨床實踐教學,并將病例教學法應用于乳腺癌的臨床護理實習中,要掌握乳腺癌疾病和PICC的基本知識,治療前為患者選擇PICC4F導管,并總結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原因進行相應的護理。(2)教學理念要不斷貫穿于實驗設計,使學生明白實習的目的是要熟練掌握乳腺癌的疾病知識和PICC置管并發癥的護理,重點是護理等的知識:①觀察組給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檢測患者血常規、尿常規,告知患者按時服藥等;②試驗組患者給予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的教學方法,如患者穿刺后滲血,則穿刺后將壓迫面積縮小,并24 h壓迫;若出現靜脈炎,則提高護理人員的熟練度,減少穿刺次數,或用生理鹽水建立通路,再將藥物注入;對于靜脈血栓,則使患者臥床休息,做好患肢的保暖,避免運動;對于感染,則用碘伏換藥等。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的情況;②比較兩組實習生實習結束時的考試成績。
1.4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
經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后,觀察組實習生的考試分為66~89分,對照組分84~97分,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實習生對教學病例中患者并發癥比較
實習過程中對教學病例患者并發癥進行統計學分析,觀察組患者中并發率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乳腺癌早期往往不具有典型的癥狀,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患者常出現乳腺腫塊(邊緣不規則,表明不光滑),乳頭溢液(血液、膿液、乳汁、漿液),皮膚改變(出現酒窩征、皮膚衛星結節),乳頭或乳暈異常(乳頭回縮、瘙癢、結痂、糜爛),腋窩淋巴結腫(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等。乳腺癌可通過影像學檢查、核磁共振等方法確診,乳腺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可以提高治療療效。隨著對乳腺癌生物學認識的不斷深入,治療理念的轉變不斷更新,乳腺癌的治療已經進入了綜合治療時代。根據腫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體狀況,可采用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生物靶向治療及中醫藥輔助治療等多種手段?;瘜W治療是應用抗癌藥物抑制癌細胞分裂并破壞癌細胞的治療方法,簡稱化療[4]。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利用導管從患者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直達靠近患者心臟的大靜脈,避免化療藥物與患者手臂靜脈的直接接觸,加上大靜脈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沖稀化療藥物,防止藥物對血管的刺激[5-7],因此PICC能夠有效保護患者上肢靜脈,減少靜脈炎的發生,并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進行PICC,患者須符合以下適應證:①需長期靜脈輸液,但是外周淺靜脈條件差,不容易穿刺者;②需反復注入刺激性藥物;③長期輸入高滲藥物或者粘稠藥物;④需使用壓力泵輸液的患者;⑤需反復輸入血液制品;⑥需每天多次靜脈抽血檢查的患者。
該文對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間在該院實習生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傊?,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得實習生掌握乳腺癌化療的理論知識合護理方法,還可以使學生掌握PICC的操作方法,增強與患者的溝通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賀芳草.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20):44.
[2] 尹琦靜,王艷,郭梅,等.乳腺癌化療患者心理彈性狀況與生活質量的關系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0):23-25.
[3] 徐歡歡,韋立梅.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后上肢水腫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5):57-59.
[4] 秦燁,劉穎,李小寧,等.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4):82-83
[5] 王小荔.人性化護理服務在乳腺癌化療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4):285-286.
[6] 陳曉紅,陳秋弟,李艷操.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觀察及影響因素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2):29-30.
[7] 劉雅,李潔瓊,溫繡藺,等.65例40歲以下乳腺癌化療患者更年期癥狀的評估[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9):1104-1106.
(收稿日期:201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