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諸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藝術設計也隨之產生新的特點。藝術家為了能夠體現出藝術創作的理念、藝術思維,還需要樹立起“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保障信息的暢通性,也保障人們在藝術溝通過程中能夠更加快捷和暢通,保障藝術的豐富性。藝術設計在設計理念上較為關注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關注時代的信息變化。基于此,本文對“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藝術特點;分析
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社會發展和人文藝術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以互聯網為驅動力,可以讓藝術設計更為完善,藝術設計也能夠體現出諸多新的特點,體現出信息實質。
一、新時期藝術設計的創新分析
(一)多元化設計風格
在互聯網發展的新時期當中,藝術設計也體現了多元化的設計風格和設計思路,藝術設計在個性化方面的追求更為強烈。第一,藝術設計滿足大眾的趣味性和娛樂性特點;第二,滿足深層次的文化需要;第三,藝術設計和人體工程學的結合。藝術設計更充滿了人文化的特點,設計思維傾向人性化,藝術設計和消費者之間實現良好的互動,融入更多消費者的意識和思想傾向。藝術設計和互聯網連接之后,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更大,并且在新時期,每一個人都是創新的使者,都具有創新的驅動力,“互聯網+”的背景之下只有強化創新思路,將設計思想放在產品的生產和制造上,才能夠在思想和設計上進行更多的傳遞和表達。無論是藝術設計還是產品的發明以及創造都需要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心理需要,大眾化路線會遭到人們的摒棄。創新的熱情可以傳遞給每一個人,藝術設計創新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將人們的思想轉化為實際產品應用。
(二)融合加升級
“互聯網+”藝術設計是新時期藝術創造的生機,在工業方面也有較大的顯示,將互聯網當作是信息化發展的核心,同工業、商業以及金融全面結合在一起,發揮出多項產業的融合作用,實現“+”的含義,也能夠使消費群體滿足此種藝術設計的需要,打破原有的行業和行業之間的隔閡,藝術設計在此基礎上將迎來自己的春天,在“互聯網+”的力量之下,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藝術設計者,成為原創大師。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藝術設計與自然和諧統一
(一)“互聯網+”的藝術設計更為環保
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室內設計都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和諧、統一,追求高品位和獨特的風格,向著多元化風情方面發展。藝術創造當中,人與自然一直是和諧統一的,環境因素必須融入到設計的考量過程中,將環境保護和設計融合在一起,兩者互為參照,保障產品質量和特性的同時還能夠滿足低碳環保的需要。綠色設計是時代發展的符號,更是環境和諧的必要之路,能夠極大限度地節約未來社會的資源和能源,這種綠色設計理念已經被社會上多數企業所采納。藝術設計在互聯網時代要秉承兩項基本原則,即物盡其用、資源再生。藝術很大一部分是人的主觀想象和客觀事物的結合,因此將自然環境融入設計思考當中也是綠色理想主義的一部分,綠色設計在過程中,在經濟層面上具有很大的競爭力。
(二)大數據輔助綠色設計
“互聯網+”時期,為了能夠切實有效地提升綠色設計的理念,提升每一個設計者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讓綠色發展成為未來經濟、文化、環保的一部分,那么,數據也就能夠在其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資產形式。
例如,在綠色化的藝術設計當中,很多靈感都需要以實物為主,以原材料為輔助,這些原材料數據可以使用互聯網獲取,信息更加準確和可靠,不僅僅從中能夠計算出產品的經濟效益,還能夠得到產品的環境效益,進而在產品設計上盡量減少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藝術設計的初始階段,環境保護是必要的參考元素之一,體現出新時期的綠色設計思想。例如,在某地的市政建設設計過程中就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公園,環保綠色數據的使用,市民意見的征集都使用了互聯網云端大數據,這些設計參考是互聯網+公眾的方式,逐步踐行環保意識是現代意識的一部分理念。
三、“互聯網+”背景下藝術設計走向智能化
(一)智慧設計
“互聯網+”藝術設計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廣泛的用在社會經濟的各個行業,例如農業、工業、文化產業等,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和智慧家居等,能夠極大地帶動產業的多方面發展。在各個行業當中,利用互聯網進行設計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同時具有直觀性的特點。
(二)智能設計轉化為智能產品
智能化設計可以充分地用數據證明設計的合理性,進而轉化成為智能性產品供給人們使用、體驗和認識。物聯網的發展對現代化設計具有不斷的促進性作用,智能設計也能夠將設計從封閉轉變為開放,產品形式多種多樣,移動終端多樣化,產品也更為鮮明和智能。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特征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新時期,“互聯網+”藝術設計賦予藝術設計新的特點,大數據的使用、智能化的發展以及綠色理念的融入和創新性都使藝術設計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娜娜.論“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以視覺傳達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16,29(04):19,123.
[2]唐湘暉.“互聯網+”與藝術設計基礎課標準模塊化教學[J].人民論壇,2015,14(33):142~143.
作者簡介:何寧(1987—),女,河南濮陽人,碩士,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