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娥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廣泛應用能夠把學習任務視為一個整體目標,它有利于小組成員的溝通與交流,合作與探究,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主動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更多合作與探究的機會,借助小組合作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個體的發展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成員間形成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問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之問的共同進步。
一、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小組合作的興趣
在小組學習討論爭辯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開放狀態,不同程度的思維相互碰撞,往往會引發創造的火花,從而開闊學生思路,同時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進行廣泛的交流,正確的、錯誤的、全面的、片面的、簡單的、復雜的各種認識差異都展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各種認識矛盾的交鋒中集中正確意見,選擇最佳思路,總結一般規律,這個過程是學生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思維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獲得知識,而且發展了思維,并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興趣又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獲取成功的先驅。小組合作學習要想發揮其合作功能,教師首先應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創設教學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合作的興趣。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積極合作,共同學習。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二年級的學生才六七歲左右,天真、愛幻想是他們的天性。因此教學中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新教材編輯了大量的情境教學內容,圖畫精美、生動細膩,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為我們創設情境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素材。例如:我在教學一冊的《比一比》時,創設了一個“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童話故事情境;在教學《9加幾》時,創設了運動會上給運動員送飲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學《乘加、乘減》時,創設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很多。總之,創設情境,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學生樂于接受。
三、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采用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新教材算法多樣化的特點為學生的個性表現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因此,我抓住這一編寫特點,適時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算法多樣的題目,進行算法優化,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十幾減9”時就巧妙地運用了小組學習法。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得出了15-9的多種算法:
生1:9個再加幾個是15個呢,我就把9記在心里,再往下數到15,看數了幾個,那15-9就等于幾。
生2:因為9+6=15,所以15-9=6。(取名為“想加算減法”)
生3:因為15-10=5,減多了1個就還1個,5+1=6,所以15-9=6。(取名為“破十法”)
生4:把15-9看作10-9=1,再加上少掉的5就是6了。(取名為“聯想法”)
生5:15-9中15的個位比9少4,得數是6,那我想是不是可以用“少4得6”“少3得7”的方法來計算。(取名為“差得法”)
此時,該教師巧妙地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各小組選用其中的一種方法算同一組題目,看哪一組計算得又快又準。讓學生對這5種算法進行優化,最后,得出第5種方法既簡單又快速。
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這樣一道應用題:“王老師帶80元錢,買26本筆記本,每本3元,還剩多少元?”學生做起來枯燥無味,但如果將這道題改為:“王老師帶80元錢去文具店買‘六一禮品,她準備買3元一本的筆記本26本,她帶的錢夠買嗎?”這樣一來,所提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學生學起來覺得很貼近生活又有趣,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這樣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小組合作學習應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探索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陛。
總之,合作學習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生生間的互動,調動中差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有利于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這樣這種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而是學習興趣的養成,知識形成的過程,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