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真
【摘要】中職德育課程對一個人的信仰形成具有直接影響并發揮基礎性作用。本文結合德育課信仰教育的相關課堂實例,論證強化價值向導、創新教育理念、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必要性,并提出觸發學生心的碰撞、腦的思考、手的運用的相關途徑與方法,切實改進德育課信仰教育的目標、理念、形式與內容。
【關鍵詞】信仰教育;價值導向;教育理念;教學內容與形式
21世紀是信息爆炸時代,廣大中職院校學生經常以無意識姿態,接受著新聞媒體、互聯網平臺對于中西方多元價值觀念的過度宣傳。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侵襲,促使這些正處于心理轉型期、信仰形成期的中職生,面對世界與自我,校園與社會,理想與人生,產生了各種迷茫、困惑,并做出了一些不正確選擇,比如對價值判斷庸俗膚淺,對國家建設漠不關心,對人生追求毫無方向可言等。
從德育課常用教學方法來看,與信仰教育相關的章節,通常存在著課堂說教性強、學生參與性差、綜合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這也就解釋了學生為何總是對理想、信仰這些理論知識毫無興趣,甚至漠不關心。信仰教育不能進人人腦,打動人心,課堂教學自然無法達到情感升華、師生共鳴的效果。因此,如何切實改進德育課信仰教育的目標、理念、形式、內容,成為現代德育課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
一、強化價值導向。在信仰教育過程中觸發學生心的碰撞
信仰教育的最終目標并非僅僅教授學生理解、掌握我國基本經濟、政治、社會體制,而是引導學生在遵循科學價值評價基礎上做出理性選擇,達到一種內化于心的穩定情感意志狀態。例如,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信仰教育,在于激發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關于共產主義美好愿景的政治信仰教育,在于使學生增強了學習動力與信念;關于明禮誠信、團結友愛、艱苦奮斗的道德信仰教育,在于形成學生規范言行的共同標準。只有將這種政治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內化為一種穩定的情感,固化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踐行學生公約,知道為何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如何講文明、遵法紀、辨美丑。
以“我國政黨制度”的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歷史影像資料,將民國時期四大家族一黨專政、專制獨裁、侵吞國家財產的情景展現于學生面前。在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生活狀態中,學生切實感受到了當時政黨制度的不合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組成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圍繞著團結、民主兩大主題,共同履行著民主監督、政治協商、參政議政的職能。這樣,學生在愛與憎、喜與惡的情感體驗基礎上,自然會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產生強烈的政治認同。既樹立了共產主義制度的政治理想,也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信心,最終達到了德育課信仰教育的價值導向目的。
二、創新教育理念。在信仰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腦的思考
結合現代教育理念來看,“以人為本”意味著要以學生為中心,將信仰教育的主動權交回學生手中,而教師僅發揮設計課堂、組織活動、總結升華這樣的引導作用;而“全面發展”則意味著,包括信仰教育在內的所有教學目標都應從理論傳授轉化為實踐運用。因此,如果想要切實提升信仰教育的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根據信仰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強化課堂設計的針對性,在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中,增加信仰教育的情感體驗內容,可以轉變角色,以引導者身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課堂活動中,要變傳授為啟發,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一系列與課程內容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講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章節時,如果只是單純理論講授,肯定不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內化為學生認知,但結合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系列重大調控手段,引導學生對比、思考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令其認識到我國政府的強有力舉措,從而最終認同了我國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三、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在信仰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手的運用
教學過程中要避免抽象的、枯燥的說教與灌輸,要能夠根據課程內容難易程度與學生特點,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采用小組調查匯報、小組討論、辯論、演講、演示等多種形式。例如在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如果只是單純講授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概念、內容與意義,學生很容易在枯燥乏味的課堂說教中昏昏欲睡。但是,如果通過“選出我心中的班級發言人”或“我為班級出謀劃策”這樣的課堂活動,讓全班同學積極參與到提出議案、填寫選票、公示結果的選舉環節中,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概念就一目了然地展現在了全班學生面前。之后,再聯系我國國情,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如何有效管理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民主集中制”、“地方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結論,進一步詮釋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