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50年代到今天,電子音樂憑借著科技的進步,經歷了磁帶音樂階段、電子合成器階段和計算機音樂階段的演變,在制作與傳播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飛躍,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種類。由于電子音樂是音樂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擁有音樂與科學的雙重屬性,有不同于傳統音樂的功能與特征。本文從電子音樂的藝術特征和發展進程兩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簡要分析了電子音樂發展過程存在的問題,以及電子音樂對于社會文明的進步意義。
【關鍵詞】電子音樂;科技;藝術特征;發展進程
一、電子音樂的藝術特征
現代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在與文化藝術越來越多的相互結合、影響、碰撞中,給人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文化世界。電子音樂便是這一階段的產物,它也具有著全新的藝術特征,具體包括社會的普及性、教育的大眾性和創作的豐富性這三個方面。
(一)社會普及性
音樂的網絡跨區域傳播以電子音樂為傳播形式,在音樂傳播行為方式中處于主要地位,融合了報紙、廣播、電視,同時在傳播媒體上又具有多媒體化、多元化、全球性的特征,打破了傳統媒介主體與受眾之間的隔閡。網絡的跨區域傳播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載體,借助于它的技術層面,讓音樂更廣地觸及到人們的生活中,甚至于傳統傳播媒介所不能涉及的公共領域和個人空間。
電子音樂在互聯網傳播過程中具有共存性、虛擬性和易存儲性,因此在音樂傳播過程中,整個音樂傳播環節的主客體———創作者、表演者、接收者,都能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享有同一份音樂作品信息。借助科技手段,音樂信息除了用人腦記憶的方式儲存,還能通過物質載體,如唱片、磁帶、U盤、mp3等儲存,人類已經能使用簡單方便的機器設備儲藏大量的音樂信息。音樂信息本身的物質載體也不再是一成不變,人們能夠看舞臺上的表演,也能通過樂譜了解音樂,還能運用錄音技術在CD、DVD等物質載體上欣賞。
(二)教育的大眾性
電子音樂創造出了更多的新聲音,拓寬了音樂資源的應用,不僅是現實生活,虛擬網絡世界也覆蓋了。人們可以在電子音樂領域中不斷提高音樂欣賞層次。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能夠不斷地變換創作風格、演奏手法和內容。在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蓬勃發展下,受眾意識到聲音符號再沒有諸多限制,可以通過無限的演繹方式使聽不到的聲音成為天籟之音,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發展,人們能夠不斷地參與到音樂的發掘與創造中,從而提高了人們的欣賞需求與欣賞水平。
由于人們欣賞水平的多元性和個性化,甚至是極端化的因素,這就要求教育的大眾性,使人們對于音樂的欣賞提高層次。同樣,音樂創作的層次也要提高,面對不同的受眾體,他們有著不同的審美情節和取向,但聲音的美感是共通的,提升音樂之美,在樂器的打造、譜曲、演奏等過程中都需要進一步進行加工。同時,整體民眾的文化素養,也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所以教育的大眾性是必然的。
(三)創作的豐富性
1.快捷化的音樂創作
如今的藝術門類中音樂創作主要有舞蹈、聲樂、器樂三個方面,現代化又帶來了計算機多媒體系統的創作方式,相較于傳統的方式它更能高效、實時地采集、加工處理信息,有效發揮人與設備的整體潛能。一直以來,聲樂、舞蹈、器樂在音樂創作中是屬于棘手的工作,因此我們在各種比賽和和文藝演出中所使用的音樂伴奏都是以下幾種形式:作曲家創作并在錄音棚中錄音;電臺、電視臺錄制;用電子音樂手段制作伴奏帶。而運用電子音樂手段制作伴奏帶的方式與前兩種相比是目前最行之有效,集多種優點于一身的最佳方法,既能允許創作者進行音樂創作、音樂錄制、音樂回放,編輯并記錄音樂,還能復制粘貼所創作的音樂,讓音樂制作者能第一時間聽到自己的作品。
2.自由度創作
小提琴、鋼琴等常規演奏樂器達到了人類生理速度上的極限,但電腦能通過操作提高演奏的速度,突破人類極限。作曲家能在電腦上對音樂的力度進行調整,在不斷嘗試調試中選擇一個最讓人滿意的效果,這不會受到演奏人員任何的生理限制。電子音樂較之傳統音樂極大地提高了音樂創作自由度,帶給大家全新的音樂理念,使音樂創作達到了一個極為廣闊的藝術表現空間。
二、電子技術的發展進程
(一)電子技術發展概況
廣義上的電子音樂是使用電子科技手段制作出來的音響產品,主要是通過電腦和其它電子設備,電子音樂可以運用到電影配樂、廣告配樂和流行音樂中,運用范圍相當廣泛。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的第一支電子管,標志著世界開始進入了電子時代。而電子音樂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電話、電報,正是這些設備的使用大大刺激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不斷運用技術改進傳統樂器,比如馬特諾電琴、泰勒明電子琴等等都是很大的進步。早在四十多年前,西方國家就運用了讓電子技術代替傳統樂器共鳴體的原理,出現了電子音樂這種全新的音樂藝術表達手段。二戰以后,電子音樂這種新的風格傳播到歐洲多數國家,得到迅猛發展。隨后,法國和德國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很快這項技術便傳播到了美國。當時的電子音樂極大地影響了世界各國的音樂創作領域,作曲家們制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給世界音樂文明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在中國,電子音樂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出現。1984年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電子音樂研究小組,為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正式拉開了序幕。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雖然只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但它的成果卻越來越讓國際音樂同行所注目,在不斷地探索西方電子音樂道路,創新中國的發展道路,并反思電子音樂在發展過程中的優缺點,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與個性的電子音樂發展道路。
(二)電子音樂發展的限制因素
目前,中國電子音樂發展也存在了一些問題。
首先,電子音樂的發展需要的不光是“通才”,更需要“專才”,學習者能夠掌握基本的技能,但是電子音樂技術只占有現在音樂學院教育方案中的近三分之一的課程,這樣是很難培養出技術高超的電子音樂演奏者,這就限制了電子音樂的發展,缺乏專業的人才,何談發展?
其次,中國電子音樂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主體統一,學習者的基礎教育與其在本階段受到的高等教育中的專業、教材、教學體系都應該是一體的,但教育市場種類繁多,僅是教材就有很多種,傳授技藝的老師對著不同版本的書籍教授,效果必然會有差別,所以我們還需要探索出一條合理的電子音樂發展道路。
再次,并不是所有電子音樂都是健康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論,非健康的電子音樂也會對傳統的音樂造成巨大的沖擊。網絡是繁雜的,法律的觸角無法完全控制住網絡的每個角落,所以電子音樂的范圍內必然摻雜著一些不健康的因素,黃色、暴力、恐怖血腥等不排除在電子音樂的流傳范圍內。如何去禁止這些不健康的電子音樂的出現,至今還是一個難題。
最后,我們在數字時代的生活背景下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音樂價值觀,難以達到一個統一的可認可的標準。
三、結語
總之,電子音樂的發展有著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它憑借著自身的獨特性,加之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在音樂界占有一席之地。當前,人們的思想領域越來越活躍,對于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快生活的節奏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電子音樂并且為它所吸引。它的社會普及性、教育的大眾性以及創作的豐富性,為它帶來了更多的受眾群體。時代還在不斷發展,人們對于音樂的需求也在與時俱進,所以這要求電子音樂進一步發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需要一個合理及時的對策,而且國家教育也需要對電子音樂投入更多的關注,這樣它的發展才會更加興盛。
參考文獻
[1]黎彥.網絡傳播與音樂行為方式的現代性[J].中國音樂,2008(11).
[2]張動動.免費的數字音樂時代[J].商業時代,2008(08).
[3]席志剛.音樂在信息網絡中飛揚[J].光線互聯,2009(06).
作者簡介:邊巴達杰(1989.08—),男,藏族,青海玉樹人,本科,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