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春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交通運輸的需求持續增長,交通基礎設施的增加依然不能滿足交通運輸量的增加,尤其是經濟活動比較集中的世界各大城市,交通擁堵已成為普遍現象,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制約了社會活動的進行。本文主要針對智能交通系統及交通安全進行研究,首先根據當前交通安全狀況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必然趨勢,并闡述世界各發達國家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進程,以及智能交通與道路交通安全的相互影響。
[關鍵詞]智能交通;道路交通;安全;作用
一、智能交通系統的概念和目的
智能交通系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信技術、電子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以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有效地綜合運用于整個交通運輸系統,從而建立起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管理系統。
智能交通系統的目的:使人、車、路密切地配合、和諧地統一,極大地提高交通運輸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環境質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現狀
近幾年來,伴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交通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長,帶來了公路交通的日益繁忙和機動車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道路交通事故的高位運行。鑒于我國道路在未來20年內仍然處于建設期(根據“五縱七橫”公路主骨架的布局框架,建設12條約35000公里以高等級公路組成的國道主干線),而這一期間正是智能交通技術在全世界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我國也需要根據中國公路運輸的實際需求探討在中國公路運輸網中應用智能交通技術來提高運輸效率、保障安全和保護環境的可能性。2000年,國家交通部、建設部、公安部聯合全國各大科研院所和多家高校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家ITS體系框架》規定我國ITS發展主要集中在不停車收費、出行者信息服務、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系統、智能公路系統等9個方面。
我國ITS研究可以追朔于80年代的公路收費系統研制,那時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于首次在高等級公路上把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電子技術用于監控和管理系統;進入90年代,我國開始關注國際上ITS的發展。1995年,交通部ITS工程研究中心進行了GPS(衛星定位系統)與導駕系統研究、基于GPS的路政車輛管理系統等一系列項目研究,交通部還與各省廳開展了“網絡環境下不停車收費系統”的聯合攻關。1999年。由交通部、科技部、建設部等十多個相關部門組成了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ITS未來交通建設和發展的優先領域予以重點支持。
三、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發展的建議
(一)注重人才的培養
隨著ITS的進一步發展,21世紀交通運輸將會發生重大變化,而與之相應的是對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需求情況與以往大不相同,為此應加強國內高校及科研單位交通運輸領域與國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員學習培訓,走出去、請進來,將最新的ITS技術溶入交通運輸專業的教學內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質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二)加快ITS服務的市場化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將突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強調用戶體驗,實現商業贏利,企業將逐步成為ITS開發和服務的主體。因此,我國需要在ITS乃至交通運輸領域進一步調動市場的力量進行開發和應用,要加快建立社會化的第三方服務平臺,還可以將ITS的服務與金融、保險及其他延伸服務進行融合。
(三)推進ITS標準化新模式
加快形成ITS的產業體系,需要技術、服務和資本共同推動,政府要為ITS領域企業的技術開發、產品制造和推廣應用創造條件。例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訂時間很長,因此在ITS領域可以鼓勵產業標準和產業聯盟標準的制訂,允許重點實驗室和產業聯盟利用企業標準和產業聯盟標準進行產品檢測,項目招標時可以將這些標準作為技術條件。
(四)繼續支持ITS前沿技術開發
ITS是高新技術活躍的領域,跟蹤國際前沿還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根據國內產業和服務的需要,創造新的技術和新的裝備。建議在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領域,要面向各類企業支持前沿技術的開發。這方面的資金需要并不很大,有些原始技術可以從通信和信息領域引入,在智能交通系統的框架下進行集成創新或二次開發。進入推廣應用環節后,交通運輸部門要提供環境和政策的支持,要讓市場去選擇技術。
四、結語
總之,作為現代交通技術代表之一的智能交通系統,是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要看到國際發展的前沿,也要看到我國內在需求和發展的動力來源,智能交通系統須主動適應環境變化及交通運輸發展重點和方式的變化,以促進綜合交通系統的發展和改善交通運輸品質為目標,努力實現中國智能交通系統的自主發展、創新發展和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