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剛 李宏亮 王軍超 趙雨馨
【摘要】誠信作為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科學知識豐富、思想道德品質較高的群體,是國家進步的主導力量。而大學生誠信問題多有出現,給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關乎國家未來。破窗效應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它使少數違法性呈現出盲目與擴散的特征,進而擴大化違法面。目前已有利用破窗效應解決現實問題的成功案例。大學生誠信問題則具有盲目及擴散的破窗效應特性。有效識別并加以利用對于大學生誠信問題的解決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大學生誠信問題的成因出發,將破窗效應作為思路提出可行性解決方案。
【關鍵詞】破窗效應;誠信;大學生
一、大學生誠信問題現狀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接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的學習,其基本的道德素質及品質趨向于一個較高的水平,所以其誠信問題整體表現良好。但是由于社會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個人因素等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觀念,不誠信現象已經影響到大學生群體,且有逐漸惡化的傾向。其原因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主觀方面(自身原因)和客觀方面(社會原因和學校原因)兩個方面。
社會原因:大學作為社會的縮影之一,也深深受到校外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誠信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些誠信問題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對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學校原因:學校教育的宗旨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是學校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是重智輕德,并且在執行德育過程中流于形式,實際效果并不是很突出。大學生誠信教育缺失或者不完善都可能會造成其出現誠信問題。
自身原因: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生觀,價值觀等均在此階段完善并形成行為的引導。此階段學生思維活躍,容易受外界誘導,產生類似于羊群效應的盲目行為。所以不完善的大學生自身價值觀是其誠信問題產生的內因。
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產生有它的多種原因,必須要有合理的解決方案或對策來進行應對,幫助大學生提高誠信認識,樹立誠信觀念。
二、破窗效應的現象及應用
破窗效應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在社會中廣泛存在。該理論首次由美國政治學家詹姆斯·威爾遜以及喬治·凱林根據現實生活的事件總結凝練而成,且發現其具有一定的社會普遍性。
如今破窗理論在許多領域都已經被實踐應用,且取得了良好效果,香港就是運用此效應而成名的現實案例。經過30多年的努力,香港已經由原始的腐敗重災區轉變為行政廉潔區,零容忍效應效果明顯。
大學生個體作為獨立的存在,始終處于無序狀態。在校園環境的公共領域中,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存在,大學生的誠信如果出現問題,很容易會在此公共領域內引導失序。大學生取巧作弊未被發現而獲得更高的分數進而拿到獎學金等多項榮譽,簡歷注水者因為簡歷內容的豐富而獲得了更好的工作機會等,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取巧即可贏得成功”的輿論氛圍。在此失序的狀態下,盲從會成為主流,進而會進一步擴大惡化校園的誠信氛圍。由此可見,大學生誠信問題基本符合破窗效應的模型。如何基于破窗效應理論探討解決大學生誠信問題的可行性對策則尤為重要。
三、運用破窗效應理論提出解決大學生誠信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破窗理論已經有成功解決問題的范例,抓住其理論內涵,在解決大學生誠信方面也會有可為之地。本人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加強預防,教育引導學生誠信。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播,還要對其進行誠信教育的引導;高校輔導員更要加強作為思政領域的先鋒,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地對高校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360度全方位覆蓋,注重因材施教,這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誠信意識,達到誠信教育的效果。
第二,利用破窗效應的內涵,強化學生管理。一是加強對于破壞誠信的教育和管理,完善相關的制度和條例,學??梢砸劳袑W生誠信發布《大學生文明應考條例》《大學生誠信規定》等。對于違反學校條例及規定的同學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充分利用零容忍原則,將任何不利于誠信健康發展的因素控制在萌芽狀態,避免無序狀態的擴散,以致造成學生群體的盲從。二是通過反面典型事例的宣傳和警示,促使學生認清誠信的重要性,樹立關于誠信標尺的正確觀念。對于正面誠信的案例大力挖掘,給予正面肯定,利用心理強化作用加強誠信意識的深入,同時對于其他同學則有正面形象的宣傳作用。
破窗效應為當前的大學生誠信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一方面,加強社會及校園的誠信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誠信氛圍里“近朱者赤”,另一方面,學校也要加強對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無論是從理論課還是利用網絡進行誠信推廣,并加強對于誠信損壞的監督和管理,對于此行為采取零容忍,維護校園內純粹的誠信氛圍。
參考文獻
[1]JamesQ.Wilson,GeorgeL.Kelling.BrokenWindows:The PoliceandNeighborhoodSafety[J].TheAtlanticMonthly,1982,249(03):29~38.
[2]李翔宇,任浩明.香港“零容忍度”反腐理念及啟示[J].探求,2008,180(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