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郭雯
【摘要】本文以S大學本科學生為被試,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被試450名,從性別、年級、專業和家庭狀況等幾個方面對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表明:(1)情緒調節能力及其各維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正相關。情緒調節能力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2)情緒調節能力與心理健康水平在年級、專業和是否單親家庭上呈顯著差異。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心理健康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隨著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情緒開始逐步穩定,但由于其面臨環境的巨大改變、角色的重新定位、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的不斷增長,其內心的情感仍然十分豐富和多變;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以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針對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情緒調節是個體自己或他人對情緒原因或情緒反應的操作和控制,從而引起情緒成分,包括生理反應、主觀體驗、和表情行為的變化。
(二)研究工具
(1)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問卷。該量表為自編量表,福建師范大學伍霞2006年在其碩士學位畢業論文《福州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與策略的特點及相關研究》中所編制。自編的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問卷與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問卷的內部一致系數為0.878,重測信度為0.752;問卷各維度與總問卷的相關明顯高于各維度間的相關,均達到0.70以上的水平,且各維度間的相關系數在0.402-0.702之間,均達到非常顯著水平(P<0.01),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該問卷包括5個維度:情緒體驗、情緒調節方式、情緒的控制力、負性情緒的持久性、情緒的穩定性。采用五級計分法,個體的問卷得分越高則說明其情緒調節能力越高。(2)大學生人格問卷(UPI)。UPI是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的簡稱,是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衛生、人格健康調查表。該表1966年由日本大學的心理咨詢專家與精神科醫生集體編制而成。為我國高校應用最早也最為廣泛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主要以大學新生為對象,入學時作為心理健康調查而使用。有利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早期發現,并提供及時的幫助和必要的治療,同時起到心理衛生的宣傳作用,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問題的表現,增強心理保健的意識。
三、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人口學變量差異分析
(1)性別。性別在情緒調節能力高低與心理健康水平上女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的身心都已走向成熟,情緒日漸穩定,認知能力大致相當,因此他們在情緒調節上的特點并無明顯不同。但在情緒的控制力這一維度上,男、女存在顯著差異,且男生的控制力顯著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男生背負的社會責任與扮演的社會角色有關。(2)年級。年級在情緒調節能力高低與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且畢業生顯著高于低年級。主要差別體現在對情緒的控制力上,畢業生即將走入社會,面臨更多的挑戰與壓力,所以就需要更好地控制和調整個人的情緒,以一個成熟負責的心態進入社會。(3)專業。專業在情緒調節能力高低與心理健康水平上均有顯著性差異。且基本呈現醫科類最高,農學類最低的趨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學科性質的不同導致不同學科的學生在認知和行為模式上產生較大差異。(4)是否單親。非單親家庭子女情緒調節能力與心理健康水平均顯著高于單親家庭子女。主要在情緒調節方式與負情緒持久性上存在差異。在單親家庭里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完整,缺乏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其情緒調節能力顯著降低,情緒調節方式不當,并且單親家庭的孩子多敏感,所以負性情緒更持久。
(二)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分析
情緒調節能力各維度分數及其總分均與心理健康總分呈負相關。情緒調節能力問卷得分越高,其情緒調節能力越高,大學生人格問卷高分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低分者。也就是情緒調節能力及其各維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顯著相關。情緒調節能力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四、對策建議
日常生活中情緒的變化以及調節、控制,對個體身心有很大影響,所以在大學生生活輔導中,可以指導大學生適當地對情緒加以關注,一方面在他們對情緒感到迷惑或察覺能力低時,進行指導和相關的訓練,幫助大學生更清楚識別自己的情緒以及更好地去調試;另一方面,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也應該注重分級分類引導學生如何更好地調節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伍霞.福州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與策略的特點及相關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6.
[2]魏義梅,付桂芳.大學生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02):108~110.
作者簡介:李夢瑤(1991—),女,甘肅武威人,碩士,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通訊作者:郭雯(1985—),女,河南唐河人,碩士,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兵團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