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了重視家園共育的理念,強調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影響。只有家長和幼兒園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園;家園溝通;教師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十分重要。家園主動攜手對幼兒進行同步教育,是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見,要想把孩子培養好,家園必須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而家園共育的關鍵在于“溝通”二字,教師和家長通過用心去交流彼此的教育理念、情感,以及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加深彼此的信任,讓對方的心里距離越來越近。
一、家園共育概述
所謂的“家園共育”是指以幼兒園和家庭為主題,促進幼兒的發展,雙方積極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通過幼兒園與家庭互動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幼兒園和家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開展家園共育,目的是為了發揮家庭和幼兒園的優勢,互相彌補不足,最終使幼兒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二、家園共育的重要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指導要點中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的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第一,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優勢互補,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偉大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第二,家庭教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需要。在幼兒期,幼兒生存、生活的地方,就是對幼兒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地方,也就是教育幼兒的地方。家庭、幼兒園、社會都對幼兒的成長產生影響,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幼兒園教育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幼兒教育,幼兒園只是幼兒教育的一種較為普遍的專門的教育機構,因此家庭和幼兒園應建立一種合作、和諧、互補的關系,對幼兒的成長起到同步、同育、同構的作用,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
三、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園共育意識薄弱
一方面,幼兒教師經常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意識,覺得我是教師我說的話應帶有一定的權威性,家長應該積極配合教師,給人一種幼兒園教師處在主導地位的感覺。
除此之外,也有的教師認為幼兒教育只是幼兒園的事,幼兒在家歸家長管,在幼兒園由教師負責就可以了。有的教師在觀念上雖然能接受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管理,但事實上對家長的能力深表懷疑。還有的教師把與家長交談當作幼兒的告狀會,一味指責幼兒的不好表現,指責家長不好好教育等。
另一方面,家長不能和孩子們一起以積極的態度配合幼兒園合作教育。幼兒園組織的活動父母只是被動參與。在對“家園平等合作,家園教育同步”理念的認識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家園共育工作形式表面化
家園合作的教育效果有限,家園合作不夠深入,停留在表面上,很少深入到幼兒園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合作不夠緊密,經常脫節;家園活動很少與家庭教育聯系起來。
(三)家園共育機制落后
家園共育停留在以往的時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教育孩子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到了一定階段自然會學會一些知識,不需要教師和家長提前教育;一些家長認為,幼兒教育幼兒園占主要地位,而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上幼兒園,教育是教師的事,父母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照顧好孩子的生活,家園共育的觀念薄弱。
(四)家庭對幼兒園缺乏信任
很多時候,家長和教師溝通時都只談幼兒好的一面,對幼兒的壞習慣避而不談,家長擔心教師知道幼兒的不足之處后會對其另眼相看,所以雙方的溝通不能針對幼兒存在的問題,更談不上教育了。
上述家園共育誤區的存在,使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產生了矛盾,出現家園共育機制理念的落后。
四、幼兒園加強家園共育的策略
(一)換位思考,用“心”傾聽
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爸爸媽媽眼中,孩子們聰明可愛,是最棒的。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理解家長的心理狀態,公正客觀地評價每個孩子。我們應相信每位家長也都是在為自己的孩子的成長而努力,教師一定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關心愛護每個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尊重家長,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
家長也要站在幼兒教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諒解他們的一時疏忽,理解他們工作的難度,盡量以提意見的方式與其來交流矛盾,并且能夠做到信任他們。換位思考,最能觸及幼兒教師和家長內心最柔弱的地方,最利于情感上的溝通。將傾聽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二)語言藝術,用“心”傾聽
林肯曾經說過:“每一個人都喜歡表揚。”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都喜歡聽表揚的話,家長尤其喜歡聽別人表揚自己的孩子,因為每個家長都把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未實現的理想的繼續,每個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出色、最優秀的,都希望通過孩子的出色表現來增加父母的榮耀。所以,在與家長的交談中,就要求教師能“投其所好”,這時,巧妙地使用語言,講究說話的藝術就會起到異曲同工的效果。首先,要先揚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后點出不足,這樣家長就會感到教師是了解和重視自己的孩子的,都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就會愿意與教師交流來解決問題,而不會對教師不服氣、不信任。此外,要避實就虛,即不要一開始就切入主題,待家長心情趨于平靜的時候再自然引出主題。
(三)情感真摯,用“心”傾聽
情感是溝通交流的內在,如果在傾聽方面沒有情感,那么就不會與被傾聽者產生互動。幼兒園的家園共育更重視傾聽的情感態度,要真摯誠懇。
在傾聽時,要表現出誠懇的這種態度,奠定交流的基調,同時拉近家長和教師之間的距離。情感真摯要對傾聽內容做出及時的回應,并且多用“咱孩子”“我們”等詞,從而獲得情感上的認同,使得交流效果更好。
(四)溝通及時,用“心”傾聽
幼兒的發展是迅速的,甚至家長來不及回顧,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從生活細節中也能發現,孩子的學習能力、模仿能力甚至是性格的養成都是非常迅速的。所以用心傾聽需要及時,如果家長錯過了孩子的某個瞬間會遺憾,教師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好時機也會懊悔,不如減少這種事,讓溝通和交流更方便一些。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傾聽家長,了解孩子在家中的一些表現,分析幼兒的成長特點,并且以此為出發點,進行機智教育。傾聽及時,更能消除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隔閡,溝通的頻繁讓幼兒的生活更有連貫性,每個細小的行為都能被重視,成為成長的財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不是單方面的事情,單靠幼兒園不行,單靠家庭也不行,必須二者很好的結合。”在學前教育備受矚目的時刻,《綱要》和《指南》為我們引領了幼兒教育的核心意義:“以幼兒為本,以幼兒開心、健康地成長為目標”,這就更需要幼兒園與家庭的密切配合,為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園共育,孩子為贏”!
參考文獻
[1]汪秋萍,陳琪.家園溝通實用技巧[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組.幼兒園家園共育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