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西蘭
【摘要】新形勢下我國群眾文化正在蓬勃發展,群眾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群眾精神文明的進步,本文主要講解了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發展及其建設意義。
【關鍵詞】群眾文化;發展
一、群眾文化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
群眾文化參與的主體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指的是群眾在休閑時間內自發組織的具有娛樂、教育性的活動,同時是能夠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的一種社會文化。群眾文化內容豐富,表達方式各種各樣,包含各種歷史文化以及現代文化,既能滿足普通百姓的需求,也能滿足專業人員的精神需求。
(二)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活動,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提高群眾的精神素養,豐富群眾的日常活動,群眾文化建設還可以推廣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歷史文化、傳統藝術,有利于傳統手藝的推廣和傳承。此外,群眾文化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充實,提高文化、精神素養,還可以減少社會動亂,減少犯罪事件的發生,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因此,發展群眾文化對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
(一)提高群眾文化管理水平
新形勢下對群眾文化的建設需要有一支經驗豐富、專業性強、高責任心的管理隊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主體仍是廣大人民群眾,但是基層人民的管理經驗不足,對群眾文化的了解不夠,甚至對群眾文化管理工作沒有責任感,工作只是敷衍了事,要做好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需要對群眾文化的管理隊伍進行定期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整體水平,而最重要的是對管理隊伍進行思想教育,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還可以招聘有豐富經驗的從事文化教育方面的人員擴大管理隊伍,保障群眾文化管理工作穩定、有效的進行。
(二)了解群眾文化建設現狀
縱觀當前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投入比較少、保障欠缺、隊伍不穩定、設施比較薄弱,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群眾文化建設主要的問題。要想改變群眾文化建設現狀,需要更加重視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完善群眾文化建設制度,科學合理地進行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
(三)堅持傳統文化的建設
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要注重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建設,做好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可以增強群眾對民俗、歷史的了解,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傳統手藝的傳承。進行傳統文化建設工作可以邀請歷史學者、文化學者在居民小區、學校等進行宣傳講座,讓更多人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
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促進我國經濟建設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包括文化、政治、經濟建設,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發展文化建設對我國經濟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群眾文化建設的進行讓廣大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刻,舉辦更多的歷史風俗活動帶動了相關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
(二)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
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舉辦的各種活動可以讓參與的群眾放松心情、釋放壓力,還可以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精神品質。發展群眾文化,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可以提高群眾的道德水平,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而且群眾文化的建設可以宣傳我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促進我國教育發展,為全國群眾普及基礎文化知識,了解我國傳統歷史文化。
四、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發展
(一)群眾文化可大規模發展
首先,新形勢下,隨著社會經濟制度的改革,文化改革也進一步發展起來,而群眾文化的發展也愈發受人們關注,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極大的滿足,但是對精神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發展并創新群眾文化可以滿足群眾精神需求,因為群眾文化涉及多方面內容,包括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地理學文化、建筑文化等。大規模的發展群眾文化可以促進各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群眾文化的發展具有區域特點
不同區域的群眾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因為一個地區的群眾文化會被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獨有的文化活動所滲透,形成一個獨具特點的群眾文化體系,而因為經濟的發展,各個城市、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文化交流,可以使各區域之間的群眾文化進行交流、融合,打破群眾文化地域的阻礙.突破群眾文化區域特點,最終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三)群眾文化要創新發展
首先,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著手安排書法、繪畫展覽、比賽等提高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加深群眾對中國傳統文化、技藝的了解。其次,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感人、勵志真實故事,并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令人難忘的優秀文化作品。相關工作者組織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要進行監督,篩選出內容積極向上、形式靈活多變的文化活動,將悲觀、消極的群眾文化進行改善或者排除,確保為參與群眾帶來的是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五、結語
新形勢下注重群眾文化的建設及發展,發揮群眾文化的功能,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對宣傳群眾文化、傳承傳統技藝、維護社會安定等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正確的建設、發展、創新群眾文化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甄艷紅.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青春歲月,2015(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