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張掖市目前文化產業結構基本現狀進行了分析,對張掖市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闡述,為了進一步提升張掖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度,結合張掖市文化產業特色及文化資源的優勢,提出了今后張掖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張掖市;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結構
一、張掖市文化產業結構現狀
(一)張掖市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增加
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具有廣泛的關聯帶動作用,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近幾年來,張掖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產業總量規模一直在持續擴大。從表1中可以看出張掖市文化產業增加值近幾年都在穩定增長中,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及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也在逐年增加,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還帶動了就業,推動了經濟發展。
(二)文化產業涉及面廣
張掖市已經建成了多個文化產業項目、文化創意園、文化示范基地等。張掖市目前的五大優勢文化產業有休閑娛樂業、工藝美術業、演藝影視業、印刷包裝業和祁連玉石業。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的廣泛應用,張掖市也在加快對新興文化產業的培育,例如創意設計業、數字內容業、廣告會展業、藝術品交易業、動漫游戲業。
二、張掖市文化產業結構特征
(一)本土文化產業顯著
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借助自身的地理優勢,以絲綢之路文化為依托,大力發展獨居特色的民俗文化。同時依托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設民間民俗博物館展示群,將傳承保護、創新發展張掖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目標,把蘊藏在民間的文化資源轉變為服務公眾的公共文化資源。另外,作為張掖獨有的少數民族——裕固族,張掖市也在不斷加強對裕固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二)差異化的發展布局
張掖市在發展文化產業時,重點將各種文化融合型產業作為核心,根據自身文化、旅游、歷史資源等優勢,進行多層次、差異化的布局。張掖市的五大文化融合型產業主要有:文化與旅游融合型產業、文化與體育融合型產業、文化與醫療養生融合型產業、文化與特色農業融合型產業、文化與制造業融合型產業。
(三)以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區為核心
張掖市將打造生態文明城市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積極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區,突出生態文明主題。目前正在籌建的生態文化產業區有高臺大湖灣生態新區、張掖國家沙漠公園博物館、冰川博物館、祁連山自然生態展覽館、張掖市綠洲現代農業展覽館等。通過建設多種形式的生態文化產業區,全面展示張掖市的生態文化,發揮特色資源優勢。
三、張掖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規模小、總量少。張掖市文化產業規模與其他發達省市相比規模還是較小,發展模式也相對單一,層次低,文化融合程度不深。二是缺乏專業文化人才。由于張掖市所處地理位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引進高科技文化人才時,困難重重,人才流失現象也比較嚴重。缺乏專業的文化人才,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深層次的、創新型的發展。三是投融資渠道單一。市場化的融資渠道不夠通暢,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還不夠強。制約文化發展的一些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四是文化產業創新能力不強。張掖市的文化產業中主要還是一些傳統產業,新興業態所占比重不高。文化產業的發展中缺乏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化形態的融合。
四、建議和對策
第一,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拓展文化產業的融合模式,發展跨越式的文化產業門類,形成一部分文化產業項目集群,實現產業聯動,增加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使張掖市文化產業發展漸成體系。第二,重視人才支撐。加強與高等院校的聯系協作,積極引進急缺專業人才。加強對張掖市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培訓,通過依托一些知名高校和創業培訓機構及團隊,不斷提升張掖市現有人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第三,加強政策保障。政府要加大對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資金的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同時,政府要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相關文化產業,發揮政府融資平臺的作用,擴大投資規模。政府要根據張掖市自身的地理、歷史、資源等優勢,規劃出獨居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同時,大力提升張掖市文化產業的品牌效應。第四,提高文化創新能力。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不斷拓展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將網絡化、數字化應用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形成多種新興業態,讓創新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第一驅動力。
參考文獻
[1]張興軒.第三只眼睛看張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2]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張掖市“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EB/OL].2016-12-30:http://www.zhangye.gov.cn/Govern ment/PublicInfoShow.aspx?ID=9466.
作者簡介:朱甄子(1988.07—),女,漢族,甘肅張掖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區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