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王博超
【摘要】高校法制文化建設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和內容。高校法制文化建設的意義重大,大學生群體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如何培養大學生群體的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維則凸顯出來。高校法制文化建設需要明晰高校法制文化的內容,確定實現的方式和路徑。
【關鍵詞】高校;法制文化;實現
一、高校法制文化建設的內容
高校法制文化建設的內容,就是實現法制的內涵和價值。法制是法治的具象化過程。具體而言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信仰法律。法律常被人們視為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保障公民的權利實現,規范權力的運行,是現代文明國家的基本要求。法律至上則意味著高效的國家治理水平和優越的治理制度。法律至上同時還要求,除法律以外無其他。法律是解決社會糾紛的基本手段,是區別法治與人治的基本標尺。
(二)權利至上
權利至上,保護公民,實現公民權利。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來源于人民(公民),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也應保護人民(公民),實現人民(公民)權利。對于權利的侵害主要來源于權力和其他權利。權利之間存在實質的平等與對等,可以以對抗的方式實現權利侵害的救濟;權力和權利之間存在法律上平等與對等,和事實上的不平等,對抗的方式難以實現權力侵害的救濟,需要法律設置特定的方式和制度才能實現對權力侵害的救濟,這是法律存在的核心價值。具體而言,首先,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捍衛法律的尊嚴和生命;其次,要求立法必須真正反映公民的利益和訴求,權利的設置應當具體、完善、可實現。權力應以法律授權為前提,以法律的明確規定為限度。法律應體現對權利的基本保護,防止權力的濫用。
(三)監督至上
監督至上,權力監督與制約。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來源于人民,也必須受人民的監督與制約。
(四)程序至上。
程序至上,實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和程序正義。
二、高校法制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主體法律意識不足
在我國現有高校中,除法學專業之外,其他專業學生均無系統接觸法律、法學的機會。綜合類高校,受人文社科專業的影響,非法學專業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有接觸法律的零星機會;理工類高校,受人文社科專業弱勢的影響(甚至不存在),非法學專業學生幾乎無接觸法律的機會。不知法,何談守法、信法,法律意識更無從談起。
(二)接觸法律的形式不足
非法學專業學生接觸法律的形式,無非有以下幾種:各種媒體的法律相關報道、學校的法律宣傳與教育、政法部門的宣講、社會力量的宣傳教育。就以上4種形式分析,在校非法學專業學生能夠接觸的絕對數量非常有限。
各種媒體的法律相關報道。法律具有相對較高的專業性,閱讀和理解的門檻相對較高。在校非法學專業學生受限于其法律素養,對于絕大多數法律問題不能準確理解,甚至不能理解,對于媒體報道的法律相關專業問題接受有困難,會喪失跟進的動力和興趣。
學校的法律宣傳與教育。這應是在校非法學專業學生接觸法律主要機會。但是高校具體舉辦的法律宣傳與教育的活動有多少,每年年均能有幾次,每次又有多少人有效參與?以筆者調研的數據為例,華北某高校,每年具體舉辦的法律宣傳與教育的活動(面向全校師生的,不包括只針對特定群體的)不足10次,每次有效參與人數不超過100人。
(三)法律教育的方式不足
在校非法學專業學生以課堂的方式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只有兩課當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但是限于課程的學時和教師的基本法律素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主要講授的是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略講,或是不講。在校非法學專業學生接受的法律教育嚴重不足。
三、高校法制文化建設的實現
(一)破除形式化,建立高校法制宣傳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機制
高校法制宣傳和法治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法制文化氛圍的構建、法律意識的培養、法律思維的滲透。高校除了開展“12·4”宣傳活動外,還需要開展一系列促進法治精神和理念的教育活動。其次,法律知識植根于文化思想的傳播,有效地提高師生法治觀念,努力培養師生法治。法治文化的概念已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思想,并已融入師生自愿行動中,真正將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融入校園文化之中,成為師生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為師生共同的意識和價值追求。
(二)拓展形式內涵,多渠道開展法制文化建設活動
高校必須依托校園媒體加強法治文化的影響力,讓廣大師生在法律感受到不易察覺的教育,感受法治的權威,進而樹立觀念。通過校園網,黑板報,校園廣播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可以普及法律知識,進一步提高師生的法律意識。對于學生來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但是,課程的法律基礎對老師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來理解法治的原則和概念。此外,除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之外,學生還必須加強法治實踐。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在推行法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各高校管理部門也要明確責任,分工協作,把法治文化建設納入管理和服務的各個方面。通過建立人,財,物多層次保障機制,健全責任制度,為高校法律文化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培育依法治校思維,開展高校法制文化建設
哲學是行動和培育法治文化的先行者。就自然而言,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了中國大學法律文化的內在屬性。換句話說,中國高校的法律文化建設必然要以法治的社會主義性質為理論基礎,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價值要求和精神內涵。在現實生活中,“官方標準”“人治”“權力大于法律”等觀念仍然長期影響著人們。因此,為高校法律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氛圍至關重要。因此,與強大的組織領導力相結合,為高校法治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是不可分割的。為有效推進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高校各級領導干部要在模范中發揮主導作用,用法治精神,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將決策、工作和日常行為納入法治。同時,高校要充分發揮法學專業教師在高校法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由于法律教師既精通法律,文化素質相對較高,高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本校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吸收法律素養較高的優秀專業學生和非法律專業學生。組建法律服務社區,負責組織或推動法學教育,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法治和文化活動,不時在整個學校讓師生們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理念,逐步營造出高校法治氛圍濃厚的氛圍。
(四)以依法治國為導向,構建高校法律規范體系
讓教師和學生相信法律必須有兩個先決條件: 一個是法律本身的正義,另一個是法律的正義。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義與秩序的復合體。因此,高校在制定學科規定時,不僅要符合法律規定和法律精神,避免與法律沖突,也要理順高校、大中專學生和師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各方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可以在校領導和領導下,學校管理委員會的代表委員會,有關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代表將組成一個委員會制定學校規章制度。為了更好地體現學校紀律的科學性和決策的民主性,委員會可以全面公布校規。公開征求高校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的意見。高校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在規定期限內通過郵寄、電子郵件、傳真或電話向委員會匯報意見和建議。最后,在充分考慮有關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修訂了學校規章制度,并以各種形式公布了學校規章。
參考文獻
[1]李林.中國語境下的文化與法制文化概念[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2(06).
[2]廖郁榮.淺談運用法治思維推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南方論刊,2015(04).
[3]熊慶年.從制度入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7-7.
作者簡介:李海,男,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法政系,教師;王博超,男,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法政系,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