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國內外實踐案例研究如何將移動學習平臺應用于移動學習,社區教育移動學習模式可以進行學員召集、課程資源的設計、開發與推廣、學習效果的評估等。在移動學習模式的推廣方面,為了更好地推介移動學習模式我們主張教育機構需要持續培養學員的學習力,增強移動學習的吸引力。
【關鍵詞】社區教育;移動學習;推介;策略
社區教育移動學習模式的開發途徑包括:開放大學與當地社區共建移動學習網絡體系,與媒體制作企業合作共建移動學習資源,與其他院校與當地能工巧匠合作共建社區教育師資庫。該模式有哪些推介策略?比如開放大學與當地社區、當地教育電視臺等單位一起投入一定的精力與財力以加強介紹、宣傳與推廣;老年學院的學員現身說法;帶領社區教育的負責人參觀有品牌的教育中心、名師工作室以體驗與推廣移動學習模式,積極宣傳以擴大移動學習平臺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一、即時通信的網絡營銷
網絡營銷是網絡經濟時代的一種嶄新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模式。本文研究的新媒體主要是指通過微信平臺向用戶提供教育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微信平臺具有即時通信,交流便利,成本較低等優勢。因此,基于微信平臺來做移動學習的推廣宣傳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同時,在微信平臺做網絡推介時需要慎重選擇發布信息的主體。當前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居民的微信平臺上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通過微信平臺都能廣泛地傳播給受眾群體當中去。因此,不可避免的情形是網絡垃圾信息泛濫,社區居民對廣告信息已經產生一定的“免疫功能”,網絡營銷效果越來越低。如何提高用戶已經從被動接受信息轉為主動篩選信息。如何推介效率?除了需要把有用的信息精準化,提高信息質量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選擇具有權威性的發布主體。從實踐情況來看,我們可以請負責社區教育的開放大學(電大)與當地社區、當地教育電視臺等單位一起聯合發布宣傳信息,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二、雙向互動的關系,營銷
從概念上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關系營銷的本質特征包括了雙向溝通。微信平臺就是這樣一個非常便捷的信息溝通平臺,施教方和受教方可以在這里進行及時的反饋和回復。在關系營銷中,認為溝通應該是雙向而非單向的。基于微信進行的移動學習模式的推介很自然就具備了廣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特點,能夠贏得社區居民的支持與合作。在推介過程中,微信平臺推送的信息除了學校、社區方的,也必須及時針對社區居民的就移動學習的疑問、需求、困擾提出的問題給予回復,這樣讓居民感受到移動學習的便利和實用。第二方面,在微信平臺推送的推介信息應強調移動學習模式給予施教方和受教方雙方利益增加的雙贏結果,比如往屆學員的成果展示視頻,社區教育的負責人參觀教育中心、名師工作室以體驗與推廣移動學習模式的新聞資料等。實現的形式上多樣化,比如開展 “線下”+“線上”的互動,使用積分獎勵、免費獲取教學資源等方式鼓勵居民主動參與宣傳活動。
三、涵蓋受教者廣泛信息的數據庫營銷
微信公眾平臺有用戶分析、圖文分析、消息分析等三項數據統計功能。因此,在推介移動學習模式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先收集受教方的需求信息來指導施教方制定合適的移動學習課程?;谖⑿牌脚_對關注的社區居民的年齡、性別、人口統計數據等進行分析,微信平臺上的數據可以幫助施教者在產品設計和研發方面做出前瞻性的分析和預測;根據市場上的居民的實時信息及時調整學習產品的內容、方式等,優化移動學習模式。比如,開放大學通過微信平臺獲知,在上馬墩街道街道這樣的成熟型小區接受社區教育的以中老年人為主,他們更多的希望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課程,移動學習模式正好可以滿足他們繼續學習的要求。中老年人的關注點也和年輕人不同,他們注重的是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微信平臺上開放大學可以多設置理財、生活小竅門、健康養生、攝影、手工編織等方面的內容,學習內容應當增加趣味性,讓學習者容易上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
四、重視親身經歷的體驗營銷
現在的互聯網所形成的網絡有很多可以讓商家直接與消費者對接的體驗接觸點。在社區教育中,也可以應用微信平臺來提供這種體驗。通過上述這些體驗活動給了社區居民充分的想象空間,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他們參與和分享的興趣,提高了對社區教育移動模式的認同。這種推介方式突破傳統上“理性消費者”的假設,認為消費者消費時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受教者在選擇學習前、學習中和學習后的體驗才是選擇行為的關鍵。比如社區教育里面的編織課程,我們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推送上課視頻,試聽課程,瀏覽學員評價等方式,潛在學員還可以在平臺還可以提問并得到反饋;如果邀請好友如果邀請好友一起參入試聽課程可以獲得更多的平臺積分用于體驗學習。這種體驗者的感官和情感,引發他們的思考、聯想,并使其行動和體驗,并通過學習體驗,不斷地幫我們去傳遞該項學習產品的好處。
參考文獻
[1]韋怡,柯林.移動學習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20).
[2]尚笑.微信公眾平臺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以廣外社區教育學校為例[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7(03).
[3]盧志玲,宋偉奇.基于云平臺的社區教育移動學習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廣西教育,2017(08).
作者簡介:過蘭(1981.11—),女,漢族,江蘇無錫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社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