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法 邊建文 呂如成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東省萊蕪市當前經濟發展的經濟“新常態”特征,即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創新成為新的動力;分析了新階段萊蕪經濟轉型升級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經濟轉型升級的成功做法,進而提出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措施,對于萊蕪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轉型升級;萊蕪經濟
一、“十二五”以來萊蕪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十二五”以來,萊蕪經濟呈現穩健增長良好態勢。全市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61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665.8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7.7%。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68.95億元,年均增長13.3%。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611家,比上年末增加16家。全年實現增加值296.84億元,增長6.47%。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市2015年科學技術經費支出占GDP比重較2011年有大幅度提升絕對數達到了18827萬元;資源節約利用和節能減排取得明顯進展,2015年萬元GDP綜合能耗同比下降2.57%以上,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間下降17%的節能目標;23家低碳行動企業累計完成節能量161.41萬噸標準煤。
二、當前萊蕪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特征
(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經濟新常態的一個基本表現形式就是增速放緩。自2011年開始,萊蕪市GDP增速總體呈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10.6%到2012年的11.1%、2013年的10.1%、2014年8.8%。2015全市GDP增速僅比上年增長6.6%。這說明萊蕪市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的新態勢。
(二)經濟結構逐步優化
在經濟增速回落的背后,萊蕪市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也有所加快。一方面體現在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從2011年的6.7∶60.5∶32.8,調整為2015年的7.9∶51.7∶40.4。另一方面體現在工業領域內部結構的優化。全市規模以上輕重工業增加值占比由2011年的49.8∶50.2調整到2013年的47.6∶52.4。反映結構轉型和升級的高新技術和高端裝備制造業仍延續較快增長趨勢。
(三)創新成為新的動力
與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相伴而行的是發展動力的轉變,即由過去的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2015年,全年承擔實施省以上科技計劃項目44項,爭取無償資金4851萬元;獲省以上科技進步獎1項。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448件,增長2.3%;授權量223件,增長27.4%。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年末達到66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36.24億元,增長12.1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9.85%,比年初提高1.15個百分點。
三、經濟新常態下萊蕪經濟轉型升級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發展方式亟待轉型
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模式從粗放式增長變成創新和消費驅動增長。但是目萊蕪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2010年的260.55億元擴大到2015年的545.43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遠高于GDP年均增速7個百分點;投資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57%提高到2015年的79%,高出全省7.0個百分點。而資本產出率,則從2011年的0.16降至2013年的0.13,粗放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供給結構亟待改善
萊蕪市制造業總體上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傳統產業升級緩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大企業大集團數量極少,而工業結構升級緩慢會阻礙其他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多年來,萊蕪市對工業總量增長貢獻較大的行業主要是鋼鐵、煤炭、電力、機械、輕紡等傳統產業。目前,鋼鐵、煤炭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狀況短時間內難以改善,鋼鐵煤炭行業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萊蕪市產業結構必須進行深層次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改善供給結構。
(三)需求動力亟待增強
消費是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根據國際經驗,消費對GDP的貢獻率要達到50%以上,才能維持長期經濟增長。2015年萊蕪市消費率為42.21%,僅比2010年提高7.34個百分點,年均消費率僅為38%。不僅與國外有明顯差距,即使在國內也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
(四)創新水平亟待提升
創新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動力,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近幾年,萊蕪市不斷加大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能力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創新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四、經濟新常態下促進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措施
(一)以創新驅動為主線,增強轉型升級動力
自主創新是推動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勁動力。要切實從建機制、增投入、搭平臺和育人才等方面入手,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道路。
一是以氛圍營造推進理念創新。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進理念、開放思路、廣闊視野的民營企業家,是推動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實現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出路。二是充分發揮萊蕪市高創中心的孵化器作用推進技術創新。加快企業研發平臺、科技孵化平臺、科技合作平臺和科技服務平臺建設。著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政用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三是以品牌戰略推進產品創新。引導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研發設計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新產品,努力改變鋼鐵、煤炭原材料供應格局,提高鋼鐵產品附加值。四是加快萊蕪市電子商務建設,推進市場創新。2015年萊蕪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規劃到2017年,建設5個集商品交易、平臺建設、物流快遞、融資支持、研究設計、配套服務等于一體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實現傳統專業市場在“e時代”的“二次創業”。
(二)以有效投資為抓手,拓展轉型升級能力
一是創新產業引導政策,結合萊蕪產業發展特點和產業發展長遠規劃,制訂有利于優化投資結構的各項激勵政策和措施,加大力度引導資金流向先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萊蕪特色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創新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加大對教育、研發的投入,培育新興產業內需拉動;大力鼓勵創新創業,改善民間投資環境,加大民間投資力度;創新投資融資體制,拓展政府、民間融資渠道;利用好海內外資本市場,推動企業上市,培育發展區域性資本市場,引導資本資源合理配置。二是圍繞重大項目抓投資。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全局工作的第一引擎,主要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和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對接世界500強和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全力引進和建設一批具有全局性、引領性、標桿性的重大新興產業項目,確保工業投資持續較快增長。三是圍繞招大引強抓投資。堅持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和“一把手”招商理念,把招大引強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抓手。
(三)以消費需求為依托,挖掘轉型升級潛力
一是促進住房消費。積極鼓勵市民、農民購買住房,加快商品住房去庫存;緊緊抓住濟萊一體化機遇,在靠近濟南的區域,充分發揮萊蕪房地產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創建濟南后花園人居最佳環境城市,有針對性地吸引省會城市不同層次的客戶群體,如養老安居等。二是以創建我省全域旅游示范市為契機,促進旅游消費。通過創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市,打造旅游優勢產業,有利于發揮旅游業的綜合帶動作用,加快萊蕪市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為全省全域旅游發展探索積累經驗。三是促進信息消費。全力推進國家信息惠民工程建設,同時,加快推進骨干網、城域網和接入網升級改造,完成基礎通信網絡向下一代高性能互聯網轉型,統籌構建基于云平臺技術架構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和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建設,促進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實現網絡高效利用實施,為信息消費奠定扎實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王一鳴.全面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J].求是,2014(22):40~41
[2]孫玉潔.加快蓬萊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04):132~133.
作者簡介:張同法(1966.08—),男,漢族,山東萊蕪人,工程碩士,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會計,研究方向:經濟管理;邊建文(1966.10—),男,漢族,山東萊蕪人,工程碩士,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會計,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呂如成(1967.03—),男,漢族,山東萊蕪人,工程碩士,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會計,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