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水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對于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和增加非物質文化收入(商品化)的問題,還有待深入探討,以實地調查和調查問卷為基礎,了解游客和當地居民對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以便保護和開發利用,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針對性地開發和產品拓展市場。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模式;消費者行為;天水市
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管轄秦州、麥積兩區,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區五縣,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天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八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環顧中國發展史,天水是我國最早設縣的地方,從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始至置絡縣,冀縣,至2066年,天水建城已達2694年,而古城治所始終在今天水市秦州區。以伏羲文化、大地灣原始部落文化為龍頭,包括秦國早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構成了天水歷史文化的五大脈絡。
一、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
一是文化資源豐富類型多,已公布的天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八項,即太昊伏羲祭典、天水雕漆制作技藝、秦安小曲、武山旋鼓舞、清水道教音樂、秦安女媧祭典、張家川花兒、天水絲毯織造技藝,八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規模大,技藝獨特的、深厚的文化內涵等特點。
已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水皮影、秦安老調、武山夜光杯雕、剪紙、麥積高臺等27項。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天水民間故事,天水秧歌、天水古琴曲、秦州夾板舞、西秦腔、天水皮影、武山秧歌、秦安小曲等103項。內容豐富,種類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本地區人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的智慧結晶。
二是分布地域廣各區縣均有分布,各有其地方特色。在天水市管轄的兩區五縣中,每個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有分布,其中,秦州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10項,市級29項。麥積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市級32項。
三是歷史悠久,在傳承中發展。天水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位列于三皇之首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就誕生于此,伏羲祭祀活動大典,女媧的祭祀活動有八千年以上的歷史,道教音樂、張川花兒、西秦腔、秦州小曲等傳承有上千年的歷史。有工藝精湛的制作藝術,如皮影、剪紙技術、天水地氈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傳承中發展,當今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融合與集中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能與智慧。
二、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模式
(一)利用節慶會展
節慶會展是一個城市對外交往的名片,可以提高一個城市的影響力與知名度,直接帶動當地文化、旅游、消費等行業的發展。天水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節”,成為全國最有潛力的十大節慶之一,秦安舉辦的“女媧文化節”,清水舉辦的“軒轅文化節”,張家川舉辦的“關山花兒會”,這些節慶會展,首先,對廣大人民群眾有廣泛的文化教育與熏陶的意義,如伏羲祭典,莊重、嚴肅完整的祭典儀式。人民對人文始祖伏羲充滿敬意,其次,節慶會展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推動了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如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節”給地方經濟增收萬元,最后,可帶動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如伏羲文化節上的太平鼓表演剪紙、泥塑、皮影、夾板舞的演出與展覽,可帶動這些非物質文化項目的進一步發展。
(二)開發建設民俗風情園、民俗村、民俗一條街
民俗是歷史的產物,文化的產物,是歷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傳統在當代留下得活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以及一定的經濟價值。
民俗風情旅游資源是指那些能夠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與價值的民間物質和精神習俗,是民俗資源的開發與旅游資源的結合。既為保護民俗這種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得各種民俗百花齊放,合理有效地保護了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天水民俗風情旅游可通過建立民俗文化生態村,民俗風情園開展民俗節慶歌舞表演來展示民俗資源。也可通過主題園、民俗一條街、民俗博物館、民俗村等來展示地方民俗工藝,服務飲食文化等。
具體設計而言??梢砸劳刑焖笪幕?,圍繞一廟(伏羲廟),一寺(南郭寺),二河(藉河風情線,渭河風情線),一景區(麥積山風景區),一樂(農家樂),來展示和發展。建設民俗文化生態園,如皮影戲、木偶戲、花兒演出,工藝品展示等基地與綜合園地改變以往的“白天游得狂,晚上睡大覺的做法”,讓游客白天欣賞文物古跡、歷史文化,晚上觀看皮影戲、木偶戲,花兒等的匯演,使游客進得來,留得住,全方面了解深厚的歷史文化。
此外,可以分別在天水市伏羲廟,麥積區步行街,麥積山風景區風情園,建立天水獨特的風味小吃一條街,建立自己的基地與品牌,加強管理,擴大對外宣傳,提高知名度使天水風味小吃得到傳承與發展,同時可匯集全省風味小吃,擴大規模與吸引旅客。
(三)保護與宣傳天水傳統民居旅游資源
天水傳統民居有胡氏民居、南宅子、北宅子等,不僅體現一種建設風格,而且體現了一種歷史和文化,它是天水傳統生態方式的三活畫廊,這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旅游資源對旅客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長久的吸引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強保護,另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是民間傳統工藝或傳統技術的成果,民間傳統工藝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表達著當地民眾的心聲,存在著較強的藝術生命力,一件工藝品就是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水雕漆,需純手工制作,工藝繁雜,是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品。另外,天水麻草鞋、草編、香包等工藝美術品也得到了開發,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開發應注重特色產品的開發,第一,可開發伏羲文化一條街,要對伏羲一條街周圍經營商品統一規劃,主要以當地民俗產品,旅游商店古玩、名人字畫為主;第二,在伏羲廟一條街設立演藝坊,主要演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水民間小曲、天水民歌、山歌、秦安小曲、張川花兒、秦腔等,讓人們在游山玩水之余感受民間藝術的熏陶;第三,可在伏羲廟結合伏羲文化節表演民間武術,演練“八卦九宮陣”法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把它的文化價值和商品價值全面發揮出來,具有一種傳承保護的功能。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建設
天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可觀賞借鑒的地方很多。有豐富多彩的教育功能和審美價值,通過建設博物館的形式,可以使天水文化的精華部分,直接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們更加深刻地了解天水的地域文化,同時又是觀眾教育與集中學習的場所。建議建設麥積民俗、風俗精品展覽館、天水市南宅子、北宅子天水民俗博物館,天水非物質文化工藝藝品展覽館。
博物館建設是文化交流的窗口,通過展示豐富的民俗產品,從而成為天水市及全省的文化旅游亮點。
三、結論
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特殊性出身,分類指導開發利用,不可千篇一律,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從長遠規劃,政府、民間共同關注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并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投資,制定傳承制度與重點培養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采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相結合的開發模式,可以將地方文化遺產轉為地方經濟資本,實現旅游地的經濟發展,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但在近幾年的開發實踐中出現了將經濟價值放在第一,忽視文化價值的過度商業化傾向,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尊重當地的傳統習慣和風俗人情,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是地方政府與民間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張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6):34~37.
作者簡介:劉峰(1982—),男,甘肅天水人,市政工程技術專業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市政工程技術、城鄉規劃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