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尤其是在當前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有助于為農村經濟持續增長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通過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積極與新農村建設內容相契合,可以有效增加農戶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本文就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進行分析,對于其中的問題,從源頭上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予以改進,以求推動農村經濟穩定增長。
【關鍵詞】農村經濟;文化產業;城鎮化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加強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是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受到了廣大人民的關注和重視。由于農業在我國的地位,對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較大,而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差異顯著,如何對現有農村文化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和利用,打造更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對于縮小城鄉差異,提升農村經濟水平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通過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下的農村經濟進行研究,是迎合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對后續相關工作展開具有現實意義。
一、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一)傳承和弘揚農村優秀文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傳承五千年的國家,文化積淀深厚,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當前我國農村仍然流傳著大量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資源豐富,包括民族活動、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等。而在現代化社會進步和發展中,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卻瀕臨滅亡,人們更加傾向于新潮的理念和文化,不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需要注意得是,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占比較大,農村有大量優秀的文化資源,加強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可以實現農村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對于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意義深遠。
(二)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和新農村建設融合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按照生活富裕、生產發展和民主管理相關要求循序漸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間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留存和發揚。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需要明確當前農村整體發展現狀和未來方向,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予以支持。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需要加強整治力度,改善農村的陳規陋習,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對于后續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奠基作用。所以,只有不斷加快新農村經濟建設進程,才能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帶來更加可觀的效益。
(三)縮小城鄉差距
我國地域較為廣闊,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區域整體經濟水平偏低,在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方面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無論是投入力度還是重視程度都遠遠低于東南部地區。所以,通過對當地資源條件的整合與利用,尋求合理措施來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助于消除落后、陳舊的文化,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尤其是近些年來,政府對于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支持力度不斷增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在政策和稅收方面給予了大優惠,對于建設和開發特色平臺具有積極意義。
二、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對策
(一)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穩定增長,加強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是必然選擇,但是當前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規模較小,市場抗風險能力較弱。由于缺乏專業人才和設備支持,導致農村文化資源未能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尤其是產品加工水平偏低,更多得是依靠民間經驗中的手工技藝,科技含量不高,難以形成更具特色的文化產品。這種粗放型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應該予以淘汰,整合文化產業資源,優化文化服務,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優勢,在借鑒其他產業發展思路的同時,結合區域自身特色,避免盲目照搬,停滯不前。充分掌握自身的資源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目標,推動產品創新,提升農村文化產業活力和競爭優勢,帶來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國家還要加大農村文化產業資金投入力度,擴大農村文化產業規模,結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和未來目標,頒布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在政策和稅收方面給予優惠,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其中,為開發和建設特色文化產業提供良好的平臺。
(二)突出文化產品的創新性
在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中,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就需要突出文化產品的創新性,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文化產業相較于其他產業而言存在很大差異,對于資源和地域等要素依賴性較強,不同地區的要素儲備不同,相應地賦予了不同地區的農村文化特色。尤其是在當前復雜的市場環境下,挖掘產品深層次的經濟價值和品牌特色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注重對本區域特色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更具特色和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在眾多文化產品中獨樹一幟,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諸如,當前很多農村地區大力發展“農家樂”,正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作為一種農民自我籌資發展的文化產業,主要是以果園采摘和品嘗美食為主,沒有華麗建筑裝飾,而是通過特色的文化資源來吸引消費者。“農家樂”讓人們遠離城市的喧囂,盡情地徜徉在大自然中,感受內心深處靈魂的釋放和解脫,不僅可以緩解生活壓力,還可以帶給農民可觀的經濟收益。
(三)開發地方旅游業,優化產業結構
由于我國國情所在,很多農村地區擁有著獨特的紅色文化,而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則成為當前旅游業發展不可多得的資源。所以,在推動新農村建設中,應該帶來推行文化旅游和文化服務,如延安和井岡山周邊農村地區,可以通過開發紅色旅游文化,大力推行旅游文化,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來源。同時,還可以開發更具民族風情的旅游產業,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受到人們高度關注和重視。如河北承德的大型實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將大型舞臺表演和當地的皇家圣地旅游資源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而這一舉措,不僅獲得了持續攀升的票房,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地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發展,促使區域經濟水平呈直線升高趨勢,并且在緩解當地就業問題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四)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為了推動農村文化產業,加強專業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十分關鍵。這就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注重高素質和專業型的人才培養,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人才保障。因此,應該注重農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加大科研院校、大中專院校和成人教育學校的教育作用,結合相關部門的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借助先進技術擴大宣傳力度,促使更多人了解到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吸引更多人才。同時,政府應該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優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供專項資金補助,并將人才培養納入到工作體系中,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差異顯著,如何對現有農村文化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和利用成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首要前提。這就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擴大宣傳,深層次挖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運用前沿技術和手段,為打造更具特色的農村文化產業提供保障,對于農村經濟持續增長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巴琳琳.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視角下的農村經濟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04):1858~1860.
[2]季丹軍.加快農村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產業創新研究,2018,20(01):86~88.
[3]邸艷英.文化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探析——以吉林省為例[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7,26(04):76~78.
[4]辛文玉,劉岱,閆博榮.農民增收視角下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山西農經,2017,31(20):12~13.
[5]崔元培,劉鵬,劉麗影.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對策——以蔚縣剪紙為例[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4,23(06):38~41.
作者簡介:劉云(1982.12—),女,漢族,河南淮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會計、審計、農業經濟、工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