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寧 楊雙霖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往往建設周期長,影響因素復雜,因而施工過程及有效控制極為重要。近年來,房屋建筑工程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普遍存在著一些質量通病,不僅降低了房屋建筑的使用壽命,而且影響了房屋建筑結構的質量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這些質量隱患,保證工程結構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員必須盡快掌握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房屋建筑;質量通病;原因;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質量通病是指建筑工程中經常發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質量問題。由于面廣量大,因此對工程質量危害較大,由于普遍存在所以不容易引起廣泛重視要治理質量通病,必須分析產生質量通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房屋建筑工程質量通病原因剖析
(一)工程施工方面
工程施工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房屋建筑的質量,其涉及面非常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影響工程質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設計、材料、機械、地形、地質、水文、氣象、施工工藝、操作方法、技術措施等均直接影響著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而且使用材料的微小差異、操作的微小變化、環境的微小波動、機械設備的正常磨損等都可能會產生質量變異,造成質量方面的問題。
(二)工程質量管理方面
由于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操作人員以手工作業仍然較多,工程施工過程中同時進行操作的專業工程多樣,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規格品種繁雜;這就要求操作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和責任心;而且工程質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認真執行各種技術規范和規程、是否按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規定的責任、程序、方法進行嚴格的驗收,以及開發商、建筑商片面追求工期和經濟效益,以低于工程成本的價格承發包工程或肢解發包工程的行為,都是引起工程質量通病的因素。
二、房屋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綜合防治措施
(一)制訂治理質量問題方案
從日常的工程質量監督檢查的情況來看,目前建筑工程質量通病治理起來還具有一定難度,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消除,可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治理,分期分批,有重點有目的地來控制治理質量通病。當有些質量通病涉及多個方面因素時,還要通過協調或組織力量攻關,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
(二)消除設計欠周出現的質量問題
設計單位及設計人員對出現的工程質量問題要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如果屬于設計欠妥造成的,應通過改進設計方案來治理。當施工圖完成之后,應詳細地向施工人員作好技術交底工作,聽取他們的意見,修改設計中欠周之處,為了使設計切合實際和避免差錯,設計人員不僅要經常去現場參加實踐,積累設計經驗外,還應學習有關施工驗收規范及質量檢驗評定標準,設計人員應考慮業主投資的綜合效益,如果設計考慮周到,即使建造工程的造價難以降低,也可以有效地減少質量問題,建成之后減少維修費用。
(三)嚴格把控材料關
影響材料質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學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點有:(1)優選采購人員,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質量鑒定水平,挑選那些有一定專業知識,忠于事業的人擔任該項工作。(2)掌握材料信息,優選供貨廠家。(3)合理組織材料供應,確保正常施工。(4)加強材料的檢查驗收,嚴把質量關。(5)抓好材料的現場管理,并合理使用。(6)搞好材料的試驗、檢驗工作。據統計資料,建筑工程中材料費用占總投資的70%或更多,正因為這樣,一些承包商在拿到工程后,為謀取更多利益,不按工程技術規范要求的品種、規格、技術參數等采購相關的成品或半成品,或因采購人員素質低下,對其原材料的質量不進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從中收取回扣和好處費。還有的企業沒有完善的管理機制和約束機制,無法杜絕不合格的假冒、偽劣產品及原材料進入工程施工中,給工程留下質量隱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為材料的檢驗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國家在有關施工技術規范中對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實際施工中只要我們嚴格執行,就能確保施工所用材料的質量。
(四)適當提高質量通病易發部分工程的造價
從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狀況出發,國家的建筑工程質量標準還是比較低的,有的工程造價也比較低,在短期內大幅提高工程造價存在困難,但對一些由于造價較低而易出現工程質量問題的部位,應適當提高工程造價,有關管理部門應重視,杜絕一味地降低工程造價,而忽視工程質量的現象。
(五)加強現場監理
各監理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加強項目監理機構的質量管理,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配備監理人員,督促現場監理人員認真履行各自監理職責。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監理單位的監督管理,提升施工現場監理質量。
三、結語
以上是根據施工實踐而對房屋質量通病提出的一些見解,對于質量痛病,只要下定決心,從各個不同角度來了解工程質量痛病產生的原因,從每一個環節上作好防控工作,這樣定能保證房屋建筑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洪.建筑施工質量通病及控制措施[J].技術與市場,2011(10).
[2]金圣強.預制箱梁質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科技風,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