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語篇分析和實驗,考察主位結(jié)構(gòu)、信息結(jié)構(gòu)和銜接,以及語用預設在二語語篇中語篇命題庫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考察在語篇的發(fā)展過程中,語篇命題網(wǎng)絡的形成,并對二語語篇教學提出建議。
【關鍵詞】語篇分析;二語語篇教學
一、引言
語篇理解是讀者從視覺或聽覺獲得語言信息,與讀者頭腦中已有的相關世界知識相互激活、交互作用,并通過推理等思維策略建立心理模型(情景模型)的過程。心理語言學對語篇的研究不如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深入,對于語篇結(jié)構(gòu)理論或模式尚缺乏深度的研究。Halliday (1985)提出語言是人對外部世界和內(nèi)部世界經(jīng)驗反映的產(chǎn)物。盡管這種語言觀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fā)的,但其經(jīng)驗反映論對語言認知研究很有幫助。
將語篇作為研究語言的基本單位是系統(tǒng)功能學派區(qū)別于其他理論學派的顯著特征之一。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篇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單位。其代表人物Halliday(韓禮德)指出:語篇功能是內(nèi)在于語言的,包含主位結(jié)構(gòu)、信息結(jié)構(gòu)和銜接。Halliday 和Hasan(1976:2)指出主位結(jié)構(gòu)、信息結(jié)構(gòu)和銜接等共同發(fā)揮作用形成語篇組織。
在邏輯語義學中,以Strawson (1950)等人為首的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從真值條件出發(fā), 將預設看作是句子或命題之間的關系。法國語言學家Ducrot (1972 : 94) 早已指出, 預設的基本功能就是為語篇的進一步發(fā)展建立一個框架(frame)。預設可以決定一個句子在某一語篇中的適宜性。研究語篇組織對于揭示這個框架的工作機制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通過語篇分析和實驗,考察主位結(jié)構(gòu)、信息結(jié)構(gòu)和銜接——語法手段(如照應、替代、省略等) 和詞匯手段(如復現(xiàn)關系、同現(xiàn)關系),以及語用預設在二語語篇中語篇命題庫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考察在語篇的發(fā)展過程中, 語篇命題網(wǎng)絡的形成。
二、語篇理解理論
Kintsch(1988; 163-182)在其語篇理解的建構(gòu)——整合模型中指出,保持整體連貫包含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工作記憶內(nèi)的信息與當前句子的信息連接起來作為一個線索,向記憶中的信息發(fā)送信號,相關的信息諧振來回應這個信號,如果與該信號具有多、重、強的聯(lián)系,就會被高度激活。第二階段,這種被高度激活的信息和工作記憶中的信息一起整合進當前的情景模型。第一階段是讀者在閱讀中識別語篇中的語篇組織關系,相關信息的激活過程,即語篇銜接的建構(gòu)過程;第二階段是把命題進行整合的過程,即心理模型的完型過程。
因此,一個語篇中的命題可能很多,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的二語學習者,因為語篇能力不同,在整個語篇命題庫中有些命題會被激活甚至高度激活,有些命題不會被激活。有的二語學習者能較好地把握語篇,形成情境模型,有的則不能形成正確的情境模型,對語篇的理解也不完整。
三、實驗
實驗目的:通過語篇分析,討論主位結(jié)構(gòu)、信息結(jié)構(gòu)和銜接——語法手段(如照應、替代、省略等) 和詞匯手段(如復現(xiàn)關系、同現(xiàn)關系)在語篇中語篇命題庫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考察在語篇的發(fā)展過程中, 語篇命題網(wǎng)絡的形成。
受試者:本實驗的受試者為九江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二年級的本科生60人。受試者從初中開始學習英語,學習英語的時間為7年,年齡在19~20歲,男生32人,女生28人。
實驗材料:為了考查二語學習者對于語篇組織和語用預設在語篇理解時的作用,實驗材料為一篇閱讀理解材料。
實驗過程:受試者從計算機屏幕上閱讀一篇大學英語四級的閱讀材料,400詞左右,該閱讀材料被劃分為五個部分,每次顯示一個部分,閱讀速度設定為80詞/分鐘。閱讀完一個部分之后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閱讀材料可以回看。
結(jié)果與分析:
二語學習者識別主位結(jié)構(gòu)并掌握信息結(jié)構(gòu)的能力不強,相關的正確率僅為52.8%。例如:But the trend lying behind these matters is rarely talked about. This is the decline in the growth in yields of some of the worlds major crops.“The trend”在第二句中用“This”替代,這兩句的主位實際上是一致的,而第二句的述位部分即這個小句的新信息,也是這一段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并未充分重視。當受試者看到問題“What does the author try to draw attention to?”他們不能識別這是提問段落的主題。
對于主位一致,述位是同義替換的問題,回答較好,正確率達到了95.3%。選項“The world will be able to feed its population without increasing farmland.”是原文 “the world will not have to dig up a lot more land for farming in order to feed 9 billion people in 2050”的同義轉(zhuǎn)述。
對于問題“How does the author view the argument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的回答正確率僅為38.4%。首先,受試無法理解這里“argument”所指稱的內(nèi)容;第二受試需要綜合理解最后兩段的內(nèi)容,形成良好的語用預設和命題網(wǎng)絡,才能正確回答。
在學生的反饋中,對于這部分文字,100%的學生選擇了回看,甚至回看多遍來作答。根據(jù)心理語言學的理論,閱讀過的句子有一些轉(zhuǎn)化成命題保存在工作記憶中,有些會整合到長期記憶中,或幫助建立情境模型。但如果二語學習者缺乏語篇能力,對于語言的表層結(jié)構(gòu)的解碼出現(xiàn)了問題,沒有正確的語用預設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命題網(wǎng)絡,當遇到問題時,只有反復努力地理解文章,來重新整合諸多命題,以重新構(gòu)建正確的命題網(wǎng)絡。
四、對二語語篇教學的啟示
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和心理語言學家們就語篇理解做出的研究,筆者認為語篇能力培養(yǎng)的內(nèi)容包括語篇分析(篇章結(jié)構(gòu)分析和銜接)、圖式與語篇處理等。
語篇分析的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給學生指出其中出現(xiàn)的指稱、省略、替代,連接的銜接手段,讓他們能掌握這些銜接手段在語篇中的理解和運用。例如指稱,是指用代詞等來表示語義關系,可分為人稱指稱、指示指稱、比較指稱;省略,則可省略主語、謂語一部分、補語及其他成分;替代,有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及小句型替代;連接,主要利用因果關系、時間順序、地點轉(zhuǎn)移等實現(xiàn)銜接。語篇分析的教學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語篇的細節(jié)部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語篇的發(fā)展。
圖式的教學:背景知識是英語文化的部分,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效地激活頭腦中的圖式是增強語篇理解的重要手段。外語教學不是要消除或模糊中英語言文化的邊界而是要挖掘邊界并使它更加清晰,介紹背景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在閱讀教學中介紹文化背景和相關背景知識,使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文化感受和內(nèi)心體驗,形成正確的圖式,學生會更加明確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真正逐擺脫漢語思維的習慣,達到基本上能自由靈活地閱讀和使用英語的思維模式。
通過語篇分析能力、圖式能力的培養(yǎng), 有利于改變以往的細讀精講,學生閱讀時一字一句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抓住主題, 培養(yǎng)學生判斷和推理能力, 加快閱讀速度。此外, 教會學生由表入里, 根據(jù)上下文對語篇中的隱性內(nèi)容或問題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斷。在閱讀和思考時必須透過表面文字訊號, 抓住深層結(jié)構(gòu)和語義, 進而推斷作者的立場觀點與寫作意圖。因而,通過語篇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能較好地提高二語學習者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Halliday,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76:181.
[2]Halliday, M.A.K. and Hasan, R.(1985)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Deaken University, Burwood, Vic., 48.
[3]Ducrot , O .Direet ne pas dire [M].Paris :Hermann ,1972:94.
[4]Kintsch,W.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163~182.
[5]Strawson , P .On referring [J].Mind ,1950,(59):330~344.[6]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7]張得祿,劉汝山.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fā)展及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9.
作者簡介:李堉華(1976.12—),女,漢族,浙江麗水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