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人們對電力需求的不斷增加,使電力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電力技術革新速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各種竊電行為的頻繁發生,嚴重損害了供電所的經濟利益,影響了供電的可靠性與穩定性。為此,大力推廣與普及反竊電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供電所管理工作中越來越關心的問題。為此,本文闡述了供電所在反竊電行為管理的工作現狀,并提出反竊電技術應用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供電所;反竊電技術;應用
長期以來,由于供電所的用電管理水平不高,致使部分地區的竊電行為頻繁出現,這不僅損害了人們的切身利益,甚至還會引發電力安全事故。因此,加強供電所管理中反竊電技術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供電所在反竊電行為管理的工作現狀
(一)忽視了反竊電行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就目前來看,供電所在反竊電行為管理工作中并未予以足夠的重視,沒有深刻認識到反竊電技術在供電管理工作中應用的重要性,更沒有意識到竊電行為所帶來的危害,致使竊電人數不斷增長,竊電量大大提升。長此以往,必然會使供電所的供電負荷大幅增加,進而導致電力系統發生故障的幾率大大增加,甚至還會因此引發嚴重的電力安全事故。還有些供電所人員對竊電行為不聞不問,即使發現竊電行為,也往往棄之不顧,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竊電形勢。
(二)竊電行為檢查的任務繁重
在科學技術的帶動下,部分人在用電過程中,并沒有合理利用電能,為了少繳費或不繳費,甚至在用電過程中還存在竊電行為。這些不法分子在竊電時,往往采取破壞電能表和計量器等方式,雖然這種方式極易被檢查人員發現,但也給供電所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隨著各種新型技術的出現,使不法分子已經開始利用技術手段來進行竊電,通過物理原理來改變電能表的參數,從而達到竊電目的。這也導致電力檢查人員很難及時地發現這些竊電行為,竊電行為檢查的難度不斷提高,任務量也越來越繁重。
(三)竊電主體規模不斷擴大
近幾年從我國的用電情況來看,用戶在用電過程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用電行為與竊電行為始終沒有中斷,而且還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用電檢查工作存在諸多紕漏,導致竊電主體規模不斷擴大,不合理用電行為與竊電行為的發生數量不斷增多,而且這種發展趨勢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二、供電所管理中反竊電技術應用的改進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反竊電行為監管制度
要想提高供電所管理中反竊電技術的應用水平,就必須制定一套完善的反竊電行為監管制度,高度重視反竊電管理工作,供電所員工應充分認識到竊電行為的危害性和反竊電技術的重要性。需要成立反竊電部門,加強異常用電問題的檢查工作,及時發現用戶在用電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竊電行為,并對其進行嚴厲懲罰。此外,還要對現有的關于竊電行為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和健全,制定關于竊電行為的舉報機制與獎勵機制,確保對竊電行為的處罰能夠做到有據可查、有法可依。與此同時,供電所還要加強與當地派出所和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確保能夠實現多部門、多機構的聯合大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竊電行為,杜絕不文明用電與非法竊電行為的發生。
(二)提升防竊電裝置的技術含量
目前,各種各樣的技術設備,為不法分子的竊電行為提供了很大幫助,竊電行為檢查難度不斷提高,這也助長了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因此,供電所必須要不斷革新防竊電技術,研發出更加高端的防竊電技術產品,提升防竊電裝置的技術含量,確保其能夠有效防止竊電行為的發生。同時,供電所還要不斷優化防竊電技術方案,對現有的防竊電裝置進行不斷地優化與改進,并結合當地的用電情況來采取相應的防竊電措施,確保在發生竊電行為時,能夠及時發現和制止。
(三)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電力檢查隊伍
為了提高供電所管理中反竊電技術的應用水平,供電所還要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質的電力檢查隊伍,對電力人員進行專業化的技能培訓,確保其在電力檢查過程中能夠具有較高的辨別能力,使其能夠有效判斷是否存在竊電行為。此外,供電所還要重視電力人員的道德教育,確保其在電力檢查工作中能夠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將具體的電力檢查職責落實到個人身上,并制定嚴格的獎勵制度來調動電力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四)盡快轉變用電檢查模式
供電所需要盡快轉變用電檢查模式,組織用電檢查人員進行自檢、互檢與異地交叉檢,通過多種用電檢查模式,實現用電檢查人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員工之間的技術交流,從而營造良好的合作與監督環境,使供電所的反竊電監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結語
總之,竊電行為不僅會損害到民眾的切身利益,甚至還會引發電力安全事故。因此供電所必須要予以高度重視,加大竊電行為的監管與處罰力度,加快反竊電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同時,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用電檢查隊伍,通過嚴格的管理制度與完善的用電檢查方式,從根本上防止竊電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阮偉龍.反竊電技術在供電所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質量探索,2016,13(06):106,105.
[2]吳海麗.淺析反竊電技術在供電所管理方面的應用[J].機電信息,2015(15):167~168.
作者簡介:李陽(1987.12—),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供電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