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雁
【摘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本文對教研活動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努力尋求一種切合學科特點,能有效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關,具有實效的教研活動的組織形式。
【關鍵詞】目標;交流;評論;展示;問題
一、鎖定目標
教研活動都要有自己的目標方向。因此,對于各類研究課、實驗課、公開課、觀摩展示課等,事先都要確定研究主題。先讓教研組長、骨干教師及執教者本人,根據活動日標、課程目標、教材內容、學生認知水平和執教者的個人教學風格,精心擬定出研究活動應達到的合理的、明確的目的和要求,有選擇性地整理并打印成文,分發給所有參加活動的教師,為教學研究活動的目標鎖定方向。
二、集體備課
要求與執教者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都分別按照上述確定的“目標定向”中的要求,各自獨立備課,設計教案。對于這一環節,教研組應做到每學期開學初要根據教研安排相應制定出各自的活動計劃,告知每位教師,對備課活動要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人;對課堂教學做到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目標、統一重難點、統一課堂練習與作業、統一單元檢測的內容與時間。
三、說課交流
把參加集體備課的全體教師召集在一起,各自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說課,有針對性地交流和切磋,然后由執教者本人集中全體教師的優點,再度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這樣既培養鍛煉了同科教師,又充分發揮了集體的智慧與個人的特點,特別是年輕教師更需要重點檢查與幫助。
四、課堂施教
執教者根據修改后的教案進行課堂講授。其教法應貫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并盡量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大課堂容量,激發學習興趣。教研組教師可以利用聽課時間進一步了解上課情況,并相互學習以利于共同進步。這個環節是重要的,要求教課的與聽課的都必須重視,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課后評論
根據執教者課堂施教的情況及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對照目標定向中所提出的目的與要求,老師們進行暢所欲言的評議,肯定其優點,指出其不足,然后由教研組長綜合大家的意見,修改寫出新的教案。因為相互協作和會話使得大家互相提問、交流思考成果,起到相互糾正、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
六、課堂展示
第一,一堂課似乎一帆風順,沒有起伏,也沒有高潮,因而也就顯得平平淡淡,不像是作者的教學實踐,而像是純粹為課例而準備的課例;學生在教師提問的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困難,也沒有思維障礙,這在教學實踐中是十分罕見和令人難以置信的,也許這正是一些教師努力追求的“圓滿”結果,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成功。筆者認為,恰恰相反,因為這說明學生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也沒有進行認真的思考,因而從表面看好像學生已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實際上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沒有被真正調動起來,思維顯得不十分活躍,我們追求的不是這種結果。如果整節課完全按教師的意圖發展,則說明學生思維僵化,缺乏懷疑和探索精神,表面看是一節成功的課例,實際上卻遠未成功。
第二,過于注意形式,整個課例隱約可見,似乎在為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我們注意到,課堂上利用什么教學手段,恰當使用確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應用不當反而喧賓奪主,畫蛇添足。一是使用手段要受客觀條件的嚴格限制,不然就會使課堂教學陷于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這必然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二是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容易受活動的景物所吸引,設備的使用是穿插在課堂教學中的,當教師講解課堂內容時,使用不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突出重點產生不良影響。三是一個直接的后果是,看著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最后腦子里留下的可能是一堆模糊不清的印象。課堂設計可使前后內容相互對比,有機串聯,以提高同學的學習效果。其實,教學手段的使用要實事求是。有時不用不一定是思想保守,手段落后,方法過時;相反,不分科目和教學內容,機械生硬地使用電教器材,反而給人一種表面形式多,實際內容少的感覺。
七、存在問題
探究原因主要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教師不是太重視,另一方面是組織者不能使每次教研活動都有明確和有效的題目,明確交流內容。教師不重視是因為覺得沒有必要,這就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讓每一位教師能有所收獲,也考驗教研活動的組織者。
交流不僅是教師之間的事,還有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交流等。需要各種方式的教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鼓勵學生、重視讓學生有機會去講,這樣導致教研活動不走過場,達到應有的效果。
在具體教研活動的實施中應該每次都要有具體的目標,另外,為了提高每位教師的業務水平,除了校內搞教研活動,還應走出去搞校際之間的交流,這樣可以使老師們找出自己的差距。又促進了各校之間的業務交流,使靜態的教研活動變為動態的活動。
總之,教研活動的開展效果如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要引起重視的,只有好的有成效的教研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否則就會影響學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李文林.數學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廖其發.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研究[R].講座稿提綱,2002.
[4]陳昌平.數學教育比較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