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們的高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技術在年輕一代群體中不斷滲透和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亞文化即網絡文化。這種網絡文化不斷浸潤和沖擊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其發揮了各種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我們有必要通過研究進一步的探索網絡文化視域下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路徑,本文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希望能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有效性
一、網絡文化的概念解讀
所謂網絡文化,又可以稱為互聯網文化,主要指在基于互聯網技術形成的虛擬平臺或者群體中產生的一種由特定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理念行為和消費取向等各要素組成的群體亞文化。網絡文化既是現實文化在虛擬空間的投影,也是虛擬空間文化在現實社會的延展,和現實社會文化相比,既有其相對獨立性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會對其所覆蓋的人群的現實社會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各方面都產生明顯的影響。
二、網絡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網絡文化對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第一,各種互聯網平臺的出現和廣泛運用,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其承載的信息量和流量更為龐大,離普通學生的距離也更加接近,為學生創造了更為直接了解黨的理論、國家政策和國內外動態的機會,更加能夠對學生愛黨愛國主義思想的鞏固、法律道德觀念的樹立、社會正氣的養成和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各種互聯網工具如qq、微信、微博、短視頻的恰當應用,能夠極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與傳統方式相比,能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形象、有聲有色、引人入勝,且可以實現實時在線互動交流,及時幫助解決學生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的各種問題。第三,部分高職院校嘗試在其搭建的網絡學習平臺上在線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并提供豐富多元、特色鮮明的自學資源,激發了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二)網絡文化對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作用
第一,互聯網具有較強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得很多負面情緒和社會陰暗面在其中無限放大,無時無刻不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產生著巨大的破壞力;其二,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中,不完全都是正面和積極的信息,還充斥著大量的暴力、色情、反動、邪教和詐騙信息,對于涉世未深且好奇心強的高職學生而言,很容易受到其誘惑和煽動,導致錯誤思想和行為甚至走向墮落;第三,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學生在文化素養、思維成熟度、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性和個人發展目標的明確性上相對較差。而當他們面臨大量網絡游戲的涌現時,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意志力被完全摧毀,放棄學業、放棄社交、自我封閉,更是錯過了思政政治素質養成的關鍵和黃金時期,使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網絡文化視域下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路徑
(一)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對老師們進行定期的培訓,讓他們鞏固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理論與方法,做好師德師風的培養與塑造,樹立愛崗敬業、教學育人的高尚情操,關懷愛護學生,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傾向,并引導老師們接觸和融入互聯網,掌握互聯網相關技術和使用技巧。高職院校還應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測評,并實施相應的獎懲措施,提升其工作待遇和其他補貼,使他們既有動力又有能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工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高職院校應在校園網站上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板塊,定期整合院刊、學院宣傳欄以及其他普通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動態,上傳至校園網供學生和公眾瀏覽閱讀;其次,高職院校應建立數字化校園中心,通過內部網絡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信息至學生的移動終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到達率和覆蓋率;第三,要進一步強化互聯網+的思維,利用高職學生日常使用較多的APP和新媒體,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認識上和行為上的誤區和問題。
(三)拋棄陳舊落伍的教育方法,更新互聯網+的教學方式
開放思想,更新互聯網+的教學方式,通過搭建專門的教學平臺,讓學生在線選課上課,同時,借助網絡的多媒體性質,添加微課視頻、動態圖片、趣味課件和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漸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還有,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舉辦專家在線交流、網上講座、網上知識競賽、網絡辯論賽等方式,引導學生接觸和學習國家大事和熱點問題,樹立高尚理想培養高尚情操,并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思想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婷婷.淺談網絡文化影響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
[2]謝麗琴.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路徑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1).
作者簡介:王友(1987.03—),女,湖南長沙人,本科,法學學士,政工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學生管理研究。